一起答

2013年成人高考语文(高起点)临考摸底试题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 从这段文字来看,主人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3.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4. 这种描写方法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5. 阅读《米龙老爹》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他一旦动手杀了那个骑兵以后.就念念不忘,一直想着:“杀普鲁士人!”他恨他们,他对他们怀着一个既贪财而又爱国的农民才会有的那种阴狠的、强烈的仇恨。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有他的主意,他等了几天。

    他对战胜者是那么谦恭,既殷勤而又驯服,所以他们让他自由来去,随意进出。每天晚上他都看见有传令兵出发。他跟士兵们经常接触,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一天夜里,他听到骑兵们前往的那个村庄的名字以后,就出去了。

    他走出院子,溜进树林,到了石灰窑就连忙钻进那条长坑道。他在地上找到那个死人的衣服.穿在身上。 然后.他在田野里转来转去,一套儿爬,一会儿躲躲闪闪地沿着斜坡走,只要有一点响声就注意听.像违禁偷猎的人那样紧张不安。他认为时间到了,就来到大路边上,藏在荆棘丛里,继续等着。将近半夜十二点,硬土路面上终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他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准了只有一个骑兵过来,就做好准备。

    这段文字中的主人公是谁?

  6. 阅读《风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太家见了,都芙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脚…一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7. 法国银行太王贾库?拉斐萨托年轻时曾一度失业。一天他到一家银行求职又遭拒绝,这已是他第52次碰壁了。当他垂头丧气地走出银行时,忽然发现门前台阶上有一枚大头针.就弯腰捡了起来。没想到第二天银行来了录用通知。原来,昨天他蹲身捡针的情景恰好被这家银行的董事长看见。在董事长看来,从事银行工作.需要的正是拉斐萨托的这种精神。从此,拉斐萨托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终于在法国银行界崭露头角。

    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8. 这四句话从哪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寂静的气氛?突出“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一字)?

  9.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二字) ?

  10.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1. 从这段文字来看,主人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12. 阅读《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用,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通过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一字)?

  13.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14. 阅读《米龙老爹》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他一旦动手杀了那个骑兵以后.就念念不忘,一直想着:“杀普鲁士人!”他恨他们,他对他们怀着一个既贪财而又爱国的农民才会有的那种阴狠的、强烈的仇恨。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有他的主意,他等了几天。

    他对战胜者是那么谦恭,既殷勤而又驯服,所以他们让他自由来去,随意进出。每天晚上他都看见有传令兵出发。他跟士兵们经常接触,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一天夜里,他听到骑兵们前往的那个村庄的名字以后,就出去了。

    他走出院子,溜进树林,到了石灰窑就连忙钻进那条长坑道。他在地上找到那个死人的衣服.穿在身上。 然后.他在田野里转来转去,一套儿爬,一会儿躲躲闪闪地沿着斜坡走,只要有一点响声就注意听.像违禁偷猎的人那样紧张不安。他认为时间到了,就来到大路边上,藏在荆棘丛里,继续等着。将近半夜十二点,硬土路面上终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他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准了只有一个骑兵过来,就做好准备。

    这段文字中的主人公是谁?

  15. 阅读《风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太家见了,都芙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脚…一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16. 这种描写方法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17. 《风波》的中心线索是(  )

    • A.皇帝坐了龙庭
    • B.九斤老太的八十大寿
    • C.辫子事件
    • D.七斤的飞黄腾达
  18.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 A.论点、论据、论证
    • B.论点 立论 驳论
    • C.论证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 D.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19. 《麦琪的礼物》运用了哪种结构方法?(  )

    • A.追溯法
    • B.条平行的情节线索
    • C.一虚一实.虚实结合
    • D.四条情节线索交叉叙述
  20. 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

    • A.物质文明建设
    • B.精神文明建设
    • C.人事制度
    • D.所有制形式
  21.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  )

    • A.书信
    • B.小说
    • C.辞赋
    • D.奏疏
  22. 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是(  )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楼中。

    (2)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太;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 A.拟人 排比 夸张 比喻
    • B.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 C.比喻 排比 对偶 夸张
    • D.拟人 比喻 对偶 夸张
  23. 受五四新思潮的冲击,巴金最先接受了什么思想的影响?(  )

    • A.革命民主主义
    • B.俄国民粹派
    • C.马克思主义
    • D.自由主义
  2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是围绕着什么来抒写情怀的(  )

    • A.蝉娟
    • B.明月
    • C.琼楼
    • D.青天
  25. 李后主是指(  )

    • A.李商臆
    • B.李煜
    • C.李瑕
    • D.李白
  26. 《蜀相》中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辉煌业绩的句子是(  )

    •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脯空好音
    •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7. 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  )

    • A.时酒当歌,人生几何
    •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8. 诗歌风格融音乐、绘画、理趣于一体的诗人是(  )

    • A.杜甫
    • B.王维
    • C.李商隐
    • D.韩愈
  29. 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

    • A.《国语》
    • B.《战国策》
    • C.《左传》
    • D.《史记》
  30. 《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下列哪种为主(  )

    • A.叙述
    • B.议论
    • C.叙述和议论
    • D.叙述和抒情
  31. 下列句子中,“于”字表被动的是:(  )

    • A.西取由余于戎
    •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C.移其民于河东
    •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32.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 A.比喻
    • B.夸张
    • C.对比
    • D.象征
  33. 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  )

    •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 B.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 C.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 D.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34.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  )

    • A.鼓励生育
    • B.发展生产
    • C.军事扩张
    • D.实行仁政
  35.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 A.逐客正确
    • B.逐客错误
    • C.客利于秦
    • D.客有负于秦
  36. 下列成语中,不出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是(  )

    • A.祸起萧墙
    • B.季孙之忧
    • C.望洋兴叹
    • D.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