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预测试卷五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这句话说明“石像”若不搬运到圣彼得堡,就不会发生“瘦弱”变化。
- B.科学家“对症下药”中的“症”指石像自身的腐烂,“药”指科学家采取的在石像身上涂油脂等措施。
- C.文章写秦始皇的石碑,其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主体——石像。
- D.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石头会慢慢地“烂”掉。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先说:“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后又说“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前后矛盾
- B.铜和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石头不具有这种性质。
- C.石头受到“风化作用”的进攻。
- D.石头是慢慢地“烂”掉的,要想它不被“烂”掉,唯一的办法就是找科学家“对症下药”。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t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狼牙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 掉的。
石头为什么会“烂”呢?
几十年前,在圣彼得堡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圣彼得堡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圣彼得堡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来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圣彼得堡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l/11。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 死,不给空气和水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 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_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太阳出来,把石头的表面晒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热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空气变冷了,石头表面也变冷 了。这时候,里面的热又迟迟地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
铜和铁会热胀冷缩,石头同样会热胀冷缩。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节选自《我们爱科学》)
{TS}
下列关于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水联合氧气和二氧化碳,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 B.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冻成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 C.冷热气候变化使石像产生热胀冷缩现象。
- D.生物的进攻,人为的破坏,也是使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主要原因。
-
对“……圣彼得堡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彼得堡的空气潮湿,天气寒冷。
- B.埃及气候有冷热变化。
- C.石像内部结构疏松。
- D.科学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使空气和水进攻“客人”有隙可钻。
-
(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旅人,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又渴又饿地倒下了。求生的本能驱使他扒身下的黄沙掘水,他扒了许久,扒出一个洞,仍没有见到水,就灰心地倒在一边等待死亡。后来,又有人从这片沙漠经过,发现了他的尸体和洞,人们在洞里再扒了几下,就见到了潮湿的沙土;再扒,就见到了水。人们慨叹地说:“躺着等死,不如死在挖掘之中。遗憾的是,他已经来到了成功之门,却没有进去。”
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见闻、感受、经历、看法,也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编故事。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
(20分)
一位小学教师要学生在拼音本上写拼音“da”,要求写满一篇。结果有一个小孩写了一个大大的“da”,这个拼音几乎占满了全篇。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他“偷懒”、“胡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四月十日出郊
范成大
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
涨江混混无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
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注]约束:约定。 骚骚:扰动。 信马:骑马漫游。
{TS}
这首诗的前两联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请加以解释,并说说这两联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的尾联是从什么角度叙事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民间的打虎英雄武松,与文中三种不怕虎的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分析本文,找出能代表本文中心意思的一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由①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②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弄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竞不知怪,虎查卒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方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注]①子由:苏辙,字子由。②忠、万、云安:均为地名。
{TS}
“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一句的意思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写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借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和惆怅。
B.全文秾丽纤细,雅致委婉,以完美和谐的笔调,描绘秦淮河朦胧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有一种独特的美:细腻而隽永,蒙咙而真切。
D.这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游记散文,“秦淮河”其实就是古老而又美丽的中国的缩影,作者启迪人们去反思、去探索: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们每个人应该为它奉献出什么。
E.作者重彩浓墨描摹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他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
-
本文的篇名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而文中为什么还写月色?(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地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经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青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渡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地挤,便觉得那边十分地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 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地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与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TS}
“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句中“蔷薇色的历史”所指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l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联系全文看,为什么“生涩的、尖脆的调子”“也正可快我们的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词”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人合适的一组词语是 ( )
①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本条例自公布之El起开始________。
②他思想僵化,满脑子的________,所以老是迈不出前进的步子。
③殖民主义者掠夺、扩张的野心是绝对没有________的。
④怪了,我的文具盒怎么突然不见了呢?难道会________!
- A.施行 清规戒律 界限 不翼而飞
- B.实行 清规戒律 界线 不翼而飞
- C.施行 金科玉律 界线 不胫而走
- D.实行 金科玉律 界限 不胫而走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很难写出高______的作品来的。
②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______的古塔,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③任何人都可能被别人批评和议论,但必须是______的和实事求是的。
④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边远小镇的经济发展。
- A.品位 侵蚀 善意 制约
- B.品格 侵袭 善意 限定
- C.品格 侵蚀 诚意 限定
- D.品位 侵袭 诚意 制约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 A.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 B.这类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领域多,往往令读者俯拾即是。
- 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 D.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零蜀。
-
依次填人下列句子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
①嗜血成性的敌人仗着他们人多,工事坚固,一步不退,拼命______ 。
②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______,想鉴定它究竟适宜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
③下午便得到噩耗,说是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在______之列。
④掐线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______地粘成图画。
- A.抵抗 端详 遇难 随意驱遣
- B.抵抗 审度 遇害 自由自在
- C.顽抗 审度 遇难 自由自在
- D.顽抗 端详 遇害 随意驱遣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A.“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旨在评选表彰那些为中国的扶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 B.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领地,其他人不要以为凭借善良就可以随意闯入。
- C.我深切体会到翻译在促进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巨大的
- D.嘈杂的拍摄现场本来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大家都用眼神敬意地注视着这位敬业的老导演。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A.防范 兼收并蓄 流离失所 过尤不及
- B.配给 染眉之急 貌合神离 旗开得胜
- C.企盼 相机行事 手疾眼快 置若罔闻
- D.滞留 曲指可数 借古讽今 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