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考研《政治》专家命题预测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第 38 题

  2. 第 37 题

  3. 第 36 题

    请回答: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第 35 题

  5. 第 34 题

  6. 第 32 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7. 第 33 题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涵义是正确的

  8. 第 29 题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有

    • A.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
    • B.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 C.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
    • D.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9. 第 31 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存在着

    • A.内战的危险
    • B.和平发展新阶段的可能性
    • C.两个中国之命运,即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可能性
  10. 第 30 题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

  11. 第 27 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

  12. 第 28 题 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鼓吹者的主张

    • A.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 B.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 C.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倡导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其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13. 第 25 题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

    • A.自由是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
    • B.自由以必然为限度和根据
    • C.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 D.自由是对世界的改造
  14. 第 26 题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 A.指导作用
    • B.解释作用
    • C.预见作用
    • D.激发作用
  15. 第 23 题 促使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有

    •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 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 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 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6. 第 24 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是

  17. 第 22 题 法律的含义是

    • A.法律是全体民众的全部意志的体现
    • B.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 C.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D.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18. 第 21 题 竞争的积极作用是

    • A.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
    • B.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展现才华、不断提高
    • C.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 D.竞争可能使人们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
  19. 第 19 题 邓小平确立的处理党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A.独立自主
    • B.完全平等
    • C.互相尊重
    • D.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20. 第 18 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 A.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
    • B.工人阶级的特点
    • C.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
    • D.工人阶级的阶级属性
  21. 第 20 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A.“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
    • B.有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 C.“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
    • D.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2. 第 17 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

    • A.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 B.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D.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3. 第 16 题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

  24. 第 13 题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

    • A.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 B.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
    • C.达到理性认识
    • D.指导社会实践
  25. 第 15 题 我国社会安定和谐的前提和保证以及我国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是

    • A.依法纳税
    • B.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 C.遵守宪法和法律
    • D.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6. 第 14 题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

  27. 第 12 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斗争
  28. 第 11 题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 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 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 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29. 第 9 题 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是

    • A.国有经济
    • B.按劳分配
    • C.公有制经济
    • D.非公有制经济
  30. 第 10 题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 A.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 B.事物的绝对运动
    • C.事物的相对静止
    • D.事物的绝对静止
  31. 第 7 题 为了克服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提出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是

    • A.“发展生产,保障供给”
    • B.劳资两利、公私兼顾
    •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D.“精兵简政”
  32. 第 8 题 个别资本通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资本集中,资本集中的直接结果是

    • A.社会总资零急剧蹭加
    • 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 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 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33. 第 5 题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 D.劳动和自然物质相结合构成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
  34. 第 6 题 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并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35. 第 4 题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36. 第 3 题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

    • A.台儿庄战役
    • B.淞沪会战
    • C.平型关大捷
    • D.百团大战
  37. 第 2 题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体现了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 B.质量互变规律
    • C.交往理论
    • D.社会有机体思想
  38. 第 1 题 人生观的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