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政治》考前冲刺练习题(8)
-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
- A.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 B.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C.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 D.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
- B.提出了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
- C.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 D.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
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影响较大的罢工斗争有
- A.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 B.香港海员罢工
- C.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 D.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为什么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作了精辟的分析,树立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典范。在阶级社会,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
- A.历史分析方法
- B.阶级分析方法
- C.逻辑分析方法
- D.具体分析方法
-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相互关系是
- A.有着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总体上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 B.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和必由之路
- C.社会主义是基础,共产主义是前景
- D.社会主义能够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
为了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从认识到实践要做到
- A.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 B.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 C.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走群众路线
- D.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
我国仲裁法的基本制度包括
- A.协议仲裁制度
- B.裁审兼顾制度
- C.或裁或审制度
- D.一裁终局制度
-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
- A.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以下属于我国调解制度所包括的调解形式有
- A.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和各种纠纷的调解
- B.人民调解
- C.行政调解
- D.司法调解
-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其得以维系的方式有
- A.法律
- B.社会舆论
- C.传统习俗
- D.人们的内心信念
-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他们提出的目标是
- A.“救亡”
- B.“自强”
- C.“求富”
- D.维新
-
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教”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审讯伽利略,但这并没有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最后,罗马教皇不得不宣布:1633年罗马宗教法庭对伽利略的判决是错误的。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的
- A.必然联系
- B.本质联系
- C.稳定联系
- D.内部联系
-
交换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
-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在于
- A.能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
- B.保持社会稳定
- C.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
- A.发展进步势力
- B.争取中间势力
- C.孤立顽固势力
- D.既联合,又斗争
-
近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做法是
- A.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
- B.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
- C.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
- D.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
- A.国体和政体
- B.经济工作方针
- C.民族政策
- D.外交政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原因在于
- A.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才有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 B.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 C.实事求是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 D.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实事求是
-
物质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理由在于
-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 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 D.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的
-
下面关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 B.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 C.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 D.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
- A.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B.符合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 C.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 D.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已经过时
-
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有
- A.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 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 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 D.无产阶级政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在思想领域必须始终坚持
- A.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B.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 C.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
- D.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其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客观物质性
- B.是否具有历史性
- C.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 D.是否具有社会性
-
新的历史时期,我党提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具体要求是
- A.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B.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 C.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 D.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
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
- A.欲望、意志
- B.想象、灵感
- C.信仰、习惯
- D.归纳、演绎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经济工作要正确处理好的主要关系是
- 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C.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D.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
- 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
- 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 D.真理具有客观性
-
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会导致
- A.教条主义错误
- B.经验主义错误
- C.主观主义错误
- D.冒进主义错误
-
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 A.自愿互利
- B.互助合作
- C.典型示范
- D.国家帮助
-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经济中,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 A.全民所有制经济
-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 C.个体经济
- D.私营经济
-
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和互助的原则。其中,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是
- A.平等原则
- B.诚信原则
- C.宽容原则
- D.互助原则
-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
- A.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 B.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 C.对祖国同胞的热爱
- D.对人民政府的热爱
-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是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B.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的总结
- C.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 D.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句话表明
- A.历史人物的产生完全是一个自在的过程
- B.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 C.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 D.历史人物的出现是随意的事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
- A.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 B.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 C.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
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 A.文明礼貌
- B.助人为乐
- C.爱护公物
- D.遵纪守法
-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
- A.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 B.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 C.人自身内部的协调
- D.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
-
毛泽东指出,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
- A.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
- B.认清中国的国情
- C.认清中国革命的动力
- D.认清中国革命的任务
-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自象的文件是
- A.《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 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 C.《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 D.《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表明
- 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C.生产工具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
- A.优美的环境文化
- B.良好的生态文明
- C.遵循自然规律
- D.人与人和睦相处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是
- A.三民主义
- B.新三民主义
- C.中共二大的最低纲领
- D.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 B.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 C.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 D.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是
-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 B.《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 C.《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过
- D.《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
-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 B.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
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 给了工人阶级。”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终极真理、永恒真理
- 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深刻阐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的著作是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B.《井冈山的斗争》
-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D.《反对本本主义》
-
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列宁在俄国二月革命后,都曾经认为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主要趋势
- B.武装夺取政权已提到日程上来
- C.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 D.暴力是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
“大海捞针”是一种
- A.现实的可能性
- B.抽象的可能性
- C.现实性
- D.不可能性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发展
- B.民主法治
- C.公平正义
- D.社会和谐
-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日趋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 B.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
-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 D.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
1915年5月,阴谋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
- A.“善后大借款”
- B.“西原借款”
- C.“二十一条”
- D.“庚子赔款”
-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
- A.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B.制度创新
- C.科技创新能力
- D.文化创新
-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价值如何增殖
-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 C.剩余价值的实现
-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C.全国土地会议
- D.晋绥干部会议
-
1937年8月,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 C.瓦窑堡会议
- D.洛川会议
-
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
- A.绝对剩余价值
- B.相对剩余价值
- C.超额剩余价值
- D.超额利润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黄埔条约》
- C.《天津条约》
- D.《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