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政治》高分突破试卷(二十)
-
以下属于处理人事争议法定途径的有
- A.申述
- B.控告
- C.仲裁
- D.诉讼
-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 A.巴黎公社起义
- B.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 C.英国的宪章运动
-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包括
- A.创设京师大学堂
- B.建立新式海陆军
- 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 D.兴办近代企业
-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 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 B.洋务运动具有反动性
- C.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 D.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是
- A.矛盾
- B.联系
- C.实践
- D.发展
-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其特征是
- A.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 B.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 C.各民主党派都参政议政
- D.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做到
- A.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 B.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 C.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 D.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小平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是
-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 D.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
- 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
- B.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 C.租赁承包
- D.公私合营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 A.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 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 D.自发地调节宏观经济的平衡
-
1936年12月,苏维埃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A.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 B.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
- C.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 D.历史证明,它是社会主义初始阶段应采取的模式
-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 A.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 B.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 C.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D.在以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
与诉讼相比,仲裁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 A.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 B.能提高司法效率
- C.费用低
- D.结案速度快
-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面对同一认识客体,不同的主体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这说明
- A.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 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
- 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
- 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
-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有
- A.资本周转时间
- B.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 C.剩余价值的多少
- D.生产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
-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形成的原因包括
- A.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
- B.资本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
-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 D.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 A.阶级斗争学说
- B.劳动价值论
- C.唯物史观
- D.剩余价值理论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包括
-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D.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现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是
- A.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失去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
- B.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新特点的促使
- C.中国革命领导力量的决定
- D.中国人民不想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
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这种变化是
- A.量变
- B.质变
-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
关于对社会主义民主正确的阐释是
-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 B.人民当家作主
- C.全体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
-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 C.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势
- D.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
-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 B.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实现的
- C.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实现的
- D.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
- A.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 B.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 C.发展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 D.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 C.先进阶级选择道路
-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以下属于身份权的是
- A.姓名权
- B.配偶权
- C.肖像权
- D.亲权
-
2009年全球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经过科研人员的连续攻关,最终生产出了疫苗,并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一事实说明
- A.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 B.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与创造的
-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 D.通过实践,实现了意识自身的“物化”
-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其中包括
- A.发动“二次革命”
- B.组织“中华革命党”
- C.发动护国战争
- D.发动护法运动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 C.认识起源于经验
-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除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外,还有
- A.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B.党的建设理论
- C.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 D.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
- B.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
- B.我国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 C.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家庭成员关系包括
- A.夫妻关系
- B.父母子女关系
- C.祖孙关系
- D.兄弟姐妹关系
-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专门强调了农村发展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 A.解决好“三农”问题
- B.准确判断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
- C.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 D.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
“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基因信息内容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心理内容乃至本质。这种“基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然属性
- B.人的本质是天生的
-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D.人的本质就是人类共有的本性
-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其中,人生态度表明了
- A.人为什么活着
- B.人应当怎样活着
- C.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 D.人生道路的方向
-
有个人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的、决定性的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
- A.世界观
- B.人生观
- C.人生态度
- D.人生目的
-
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B.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
-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 D.科学技术的进步
-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 A.简单再生产
- B.资本积累
- C.物质资料再生产
- D.可变资本
-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它们之间
- A.两种意识形态平行发展
- B.存在长期的有条件的斗争性
- C.存在暂时的无条件的同一性
- D.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
-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
- A.保障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
- 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C.社会生活的有序化
- D.立法公开、执法公平、司法公正
-
提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的运动是
- A.五四运动
- B.一二?九运动
- C.二七罢工
- D.新文化运动
-
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
-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 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 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
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的会议是
- A.国民党五全大会
- 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 C.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 D.国民党六全大会
-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直接经验的作用
- B.间接经验的作用
- C.感性认识的作用
- D.理性认识的作用
-
1949年至1956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 C.社会主义社会
- D.新民主主义社会
-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
同盟会成立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开展武装起义放在了首要地位,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A.1895年的广州起义
- B.1900年的惠州起义
- C.1910年的广州起义
- D.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
1915年12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 A.“二次革命”
- B.护国战争
- C.护法运动
- D.辛亥革命
-
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范畴是
- A.生产力
- B.生产关系
- C.生产方式
- D.社会形态
-
在法律运行中,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指的是
- A.立法
- B.守法
- C.行政执法
- D.司法
-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根本标志是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 C.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起点是
- A.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
-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 C.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宣告澳门回归祖国是在
- A.1999年12月20日
- B.1997年7月1日
- C.1984年12月
- D.1987年4月
-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A.陈独秀被捕
- B.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
-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
- A.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B.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 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
-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
- A.历史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
- B.历史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历史经过修正的再现
- C.历史进程与逻辑进程是完全一致的
- D.理论反映的是历史过程的全部内容
-
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 A.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 B.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我们不发达的现状
- C.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 D.才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使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
- A.扩大改革开放
- B.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C.解放思想
- D.发展生产力
-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 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 C.前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后者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 D.两者是彼此并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物质条件是
- A.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 B.旧式的社会分工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
-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除
- D.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