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模拟试卷1
-
下列各种感觉属于肤觉的是
- A.触觉
- B.冷觉
- C.味觉
- D.痛觉
-
能够对1000Hz以下频率声音的分析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是
- A.频率理论
- B.共鸣理论
- C.行波理论
- D.神经齐射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关于其研究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 A.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
- B.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 C.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以正比例的方式上升
- D.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停止
-
中耳内的声音的传导途径有
- A.生理性传导
- B.空气传导
- C.骨传导
- D.神经传导
-
根据研究证据,关于色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
- B.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支持对立过程理论
- C.三色理论能够有效解释红绿色盲
- D.没有实验结果支持三色理论
-
颜色的明度主要取决于
- A.光波的波长
- B.光波的波幅
- C.照明的强度
- 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
本体感觉包括
- A.运动觉
- B.平衡觉
- C.机体觉
- D.内感觉
-
比较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
简述色觉理论中的三色理论。
-
简述色觉理论中的对立过程理论。
-
举例说明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等感觉现象。
-
被称为“黑暗”感觉的是
- A.动觉
- B.视觉
- C.平衡觉
- D.内脏感觉
-
关于声音掩蔽作用表述错误的是
- A.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小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
- B.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
-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
- D.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
-
声音的生理性传导发生在
- A.外耳
- B.中耳
- C.内耳
- D.听神经
-
提出共鸣理论的学者是
- A.罗.费尔
- B.赫尔姆霍茨
- C.冯.贝克西(Von Bekesy)
- D.韦弗尔(wever)
-
等响曲线中的情感阈限是指
- A.听觉阈限
- B.可听度曲线
- C.令人舒适的音响水平曲线
- D.人的听觉范围的上限
-
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
- A.外耳
- B.中耳
- C.内耳
- D.听神经
-
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
- A.音调、振幅和波形
- B.音调、音响和音色
- C.频率、振幅和波形
- D.音调、音响和波形
-
关于视觉适应表述正确的是
- A.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 B.暗适应持续时间约为30—40分钟
- C.明适应持续时间约为30—40分钟
- D.暗适应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
-
图中,a、b和c分别测定的视敏度是
- A.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最小间隔敏度
- B.游标视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
- C.最小间隔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
- D.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游标视敏度
-
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视觉色素存在于
- A.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 B.网膜双极细胞
- C.视神经节细胞
- D.视神经
-
三色说的提出者是
- A.托马斯.杨(Young)
- B.黑林(Hering)
- C.冯.贝克西(Von Bekesy)
- D.韦弗尔(wever)
-
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的颜色是
- A.黑色
- B.橙色
- C.紫色
- D.绿色
-
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主要来自
- A.视觉
- B.听觉
- C.味觉
- D.嗅觉
-
颜色的色调主要取决于
- A.光波的波长
- B.光波的波幅
- C.照明的强度
- 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
马赫带现象属于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感觉后象
- D.感觉的空间融合
-
用不同味道的刺激混合作用于舌头,会产生另外一种味道的感觉。这种感觉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感觉的空间积累
- D.感觉的空间融合
-
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这种感觉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感觉后象
- D.联觉
-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中涉及的感觉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感觉后象
- D.联觉
-
用一定温度的冷刺激作用于皮肤,不改变刺激的强度,增加受作用的皮肤的面积,冷的感觉会增强。这种感觉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感觉的空间积累
- D.联觉
-
关于味觉表述错误的是
- A.味觉的适应作用明显
- B.味觉的对比作用明显
- C.辣不属于味觉
- D.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
“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涉及的感觉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感觉后象
- D.联觉
-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提出了
- A.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 B.模块理论
- C.特异化理论
- D.对立过程理论
-
品酒师能够辨别出酒精浓度的微小变化,这说明品酒师对酒精的
- A.绝对感受性高
- B.绝对阈限高
- C.差别感受性高
- D.差别阈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