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职艺术硕士模拟试题1(戏曲学)
-
元代四大南戏包括哪些?请分别简述主要内容。
-
行头是戏曲服装的统称,《扬州画舫录》将其分为( )。
- A.衣箱
- B.盔箱
- C.杂箱
- D.把箱
-
梅兰芳(1894~1961),京剧演员,工旦,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梅派”,代表剧目有( )。
- A.《宇宙锋》
- B.《霸王别姬》
- C.《贵妃醉酒》
- D.《断桥》
- E.《穆桂英挂帅》
-
属于戏曲传统剧场的有( )。
- A.勾栏
- B.草台
- C.庙台
- D.露台
- E.戏房
-
戏曲武打特技“打出手”又称( )。
- A.出手
- B.过家伙
- C.踢出手
- D.打背供
- E.走边
-
以下属于戏曲表演“五法”的是( )。
- A.手
- B.唱
- C.念
- D.做
- E.发
-
汉语的韵母声母拼合方式不同,发音和口形不同,所以有“五音四呼”之说。五音,( );四呼,即开、齐、合、撮。
- A.喉
- B.舌
- C.齿
- D.牙
- E.唇
-
李玉撰的《一笠庵四种曲》包括( )。
- A.《永团圆》
- B.《红梅记》
- C.《人兽关》
- D.《一捧雪》
- E.《占花魁》
-
明代以后,( )是戏曲音乐中主要的音乐声腔腔系。
- A.高腔腔系
- B.昆腔腔系
- C.梆子腔系
- D.皮黄腔系
-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代表性艺术家有( )。
- A.常香玉
- B.马金凤
- C.陈素真
- D.崔蓝田
- E.新凤霞
-
秦腔的代表剧目有( )。
- A.《三滴血》
- B.《游西湖》
- C.《铡美案》
- D.《火焰驹》
- E.《游龟山》
-
明代传奇的音乐有四大声腔,即( )。
- A.海盐腔
- B.余姚腔
- C.弋阳腔
- D.昆山腔
- E.京腔
-
京剧包括的腔调有( )。
- A.昆腔
- B.吹腔
- C.拨子
- D.西皮
- E.欢音
-
( )是戏曲演出所用的大小道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
- A.检场
- B.勾栏
- C.砌末
- D.氍毹
-
清代戏曲艺人魏长生发明的旦角用的一种假髻被称作( )。
- A.头面
- B.髯口
- C.梳水头
- D.贴片子
-
守旧是对( )的一种称呼。
- A.文房四宝
- B.灯笼烛台
- C.马鞭船桨
- D.门帘台帐
-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大特色,用各种色彩在脸部勾成图案,黑色表示( )。
- A.忠勇
- B.奸诈
- C.正直
- D.智慧
-
红线女,粤剧女演员,工旦,创造了新颖的“女腔”,代表剧目有( )。
- A.《天仙配》
- B.《牛郎织女》
- C.《昭君公主》
- D.《女驸马》
-
四大名旦是指( )。
- A.梅兰芳、周信芳、孙菊仙、尚小云
- B.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 C.程长庚、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
- D.汪桂芬、尚小云、程砚秋、周信芳
-
翎子功( )运用得最多。
- A.老生
- B.武生
- C.小生
- D.娃娃生
-
四大须生是指( )。
- A.马连良、杨晓楼、盖叫天、俞振飞
- B.余叔岩、马连良、程砚秋、荀慧生
- C.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
- D.马连良、杨晓楼、盖叫天、高庆奎
-
( )是戏曲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以一对上下乐句为基础,在变奏中突出节拍、节奏的变化,从而构成一出戏或整本戏的音乐内容。
- A.曲牌联套体
- B.板式变化体
- C.上下句
- D.五音四呼
-
戏曲舞台上,后台人员与前台表演相互呼应的答话和制造的声音效果称为( )。
- A.科介
- B.念白
- C.搭架子
- D.亮相
-
诸宫调是( )时兴起的一种说唱技艺。
- A.唐朝
- B.汉朝
- C.元朝
- D.北宋
-
元代后期,把同一宫调的南北曲曲牌,按一支南曲、一支北曲,或相反的次序联结成套数的联套方式是( )。
- A.集曲
- B.曲牌联套
- C.南北合套
- D.度曲
-
“临川四梦”是( )的作品。
- A.关汉卿
- B.汤显祖
- C.洪升
- D.白朴
-
《属玉堂传奇》的作者是明代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 )。
- A.李开先
- B.王济
- C.沈璟
- D.梁辰鱼
-
“南洪北孔”,即南方的洪升和北方的孔尚任,分别著有( )。
- A.《长生殿》、《桃花扇》
- B.《桃花扇》、《长生殿》
- C.《长生殿》、《怜香伴》
- D.《怜香伴》、《桃花扇》
-
明代戏曲作家、音乐家( )是昆山腔的改革家和歌唱家,作有传奇《浣纱记》。
- A.王济
- B.李开先
- C.沈璟
- D.梁辰鱼
-
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湖北等地,原名“黄梅采茶调”。黄梅戏代表性的艺术家有( )。
- A.严凤英
- B.袁雪芬
- C.范瑞娟
- D.傅全香
-
川剧流行于四川、重庆和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代表剧目有( )。
- A.《刘巧儿》
- B.《花为媒》
- C.《杨三姐告状》
- D.《白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