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特种作业加氢工艺作业初训试题(2)
-
按照《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规定》(CB13690---1992),危险化学品分为几类?名称是什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的条件和要求是( )。
- A.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
- B.经企业培训合格
- C.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 D.经质监部门培训合格
-
标准的节流件有( )。
- A.标准孔板
- B.标准喷嘴
- C.标准文丘里管
- D.标准节流阀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 )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严格控制,并实行审批制度。
- A.生产
- B.运输
- C.经营
- D.储存
-
自动控制系统按其基本结构形式可分为( )类。
- A.闭环自动控制系统
- B.左右自动控制系统
- C.开环自动控制系统.
- D.上下自动控制系统
-
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包括( )形式。
- A.发散震荡过程
- B.非震荡发散过程
- C.等幅震荡过程
- D.衰减和非衰减
-
两个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小于500米可以做为同一个生产单元进行危险源辨识。
- 正确
- 错误
-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压运人员可以不经过培训专门的安全培训。
- 正确
- 错误
-
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
- 正确
- 错误
-
工人操作机械时穿着的“三紧”工作服是指袖口紧、领口紧、下摆紧。
- 正确
- 错误
-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是指容器在使用中或试压时发生破裂,使压力瞬时降至等于外界压力事故。
- 正确
- 错误
-
离开特种作业岗位3个月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试,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 正确
- 错误
-
事故发生后一时无法判断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的,可待查清以后再进行报告。
- 正确
- 错误
-
发生工伤事故后单位立即向劳动部门报告,如单位不报告,职工成职工家属应直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保护现场。以便有关人员调查确认,抢救伤员,尽可能减少人员伤害程度。
- 正确
- 错误
-
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考试不及格的,允许补考2次。经补考仍不及格的,重新参加相应的安全技术培训。
- 正确
- 错误
-
锅炉水位超过最高可见水位(满水),经放水仍不能见到水位时,应该紧急停炉。
- 正确
- 错误
-
第一级报警值应设置在阈限值【硫化氢含量30mg/m3(20ppm)】,达到此浓度时启动报警,提示现场作业人员硫化氢的浓度超过阈限值,应采取相应措施。
- 正确
- 错误
-
锅炉正常停炉的次序应该是先停止送风,减弱燃烧,随之停止燃料供应。
- 正确
- 错误
-
装有安全阀的压力容器,其设计压力不得高于安全阀的开启压力或爆破压力。
- 正确
- 错误
-
若吸入硫化氢1000毫克/立方米/数秒之内,很快出现急性中毒,突然昏迷,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
- 正确
- 错误
-
高处跌落是指人员在离地面大于2.5m的高度进行起重机的安装、拆卸、检查、维修等作业时,从高处跌落造成的伤害。
- 正确
- 错误
-
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A)、(B)类火灾。
- 正确
- 错误
-
可燃物质的爆炸下限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 正确
- 错误
-
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该物质的自燃点。
- 正确
- 错误
-
限制烃类油料等在管道中的最大流速可减少静电的产生。
- 正确
- 错误
-
火场上扑救原则是先人后物、先重点后一般、先控制后消灭。
- 正确
- 错误
-
岗位消防安全“四知四会”中的“四会”是指,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逃生自救。
- 正确
- 错误
-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不容易引起火灾。
- 正确
- 错误
-
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 正确
- 错误
-
室外消防栓是供消防车,清洗马路、公共绿化的供水设备。
- 正确
- 错误
-
用二氧化碳扑救室内火灾后,应先打开门窗通风,然后人再进入这是为了以防窒息。
- 正确
- 错误
-
( )反应是在设定的反应条件下,通过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原料中的硫、氮、氧、氯、金属等化合物和烯烃进行选择性加氢,将其杂质脱除,使原料油得到精制。
- A.加氢裂化
- B.加氢精制
- C.加氢异构化
- D.加氢饱和
-
反应产物在( )中进行油气分离。
- A.低压分离器
- B.高压分离器
- C.循环氢入口分液罐
- D.汽提塔
-
爆破帽是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的一种,爆破帽为中间具有一薄弱断面的厚壁短管,破压力误差较小,泄放面积较小,多用于( )容器。
- A.中压
- B.高压
- C.超高压
- D.低压
-
从防止触电的角度来说,绝缘、屏护和间距是防止( )的安全措施。
- A.直接接触电击
- B.间接接触电击
- C.静电电击
- D.电磁伤害
-
属于第二类压力容器的是( )。
- A.低压管壳式余热锅炉
- B.球形储罐
- C.中压搪玻璃压力容器
- D.移动式压力容器
-
劳动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 )。
- A.停止其原工作
- B.解除劳动合同
- C.另行安排工作
-
怀孕( )的女职工,企业要给予工间休息,一般不安排夜班劳动。
- A.五个月
- B.七个月
- C.八个月
-
生产经营单位对( )应当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应当采取的紧急措施。
- A.事故频发场所
- B.重大事故隐患
- C.重大危险源
-
《安全生产法》所指的危险物品包括( )。
- A.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
- B.枪支弹药
- C.高压气瓶、手持电动工具
-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 )的职业健康体检。
- A.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
- B.上岗前
- C.在岗期间
-
金属容器内、隧道内、水井内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导体等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便的环境应采用( )V安全电压,水上作业等特殊场所应采用( )V安全电压。
- A.12;6
- B.36;24
- C.42;24
- D.36;12
-
电流为( )时,称为最小致命电流。
- A.50mA
- B.100mA
- C.150mA
-
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足以起爆的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可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该爆炸物的( )。
- A.爆炸极限
- B.爆炸浓度极限
- C.爆炸上限
- D.爆炸下限
-
液体表面的蒸汽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遇到点火源时,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 )。
- A.爆炸
- B.蒸发
- C.闪燃
-
烟头中心温度可达( ),它超过了棉、麻、毛织物、纸张、家具等可燃物的燃点,若乱扔烟头接触到这些可燃物,容易引起燃烧,甚至酿成火灾。
- A.100~200℃
- B.200~300℃
- C.7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