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知识考试习题(地下矿山)
-
地下爆破作业面的炮烟浓度应每()测定一次。
- A.周
- B.月
- C.半年
-
()给我们的启示是: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不是取决于安全工作中优势的方面,而是取决于劣势的方面。
- A.短板效应
- B.蝴蝶效应
- C.海因里希法则
-
电力驱动的钻机、挖掘机和机车内应备有()。
- A.绝缘手套
- B.绝缘靴
- C.绝缘手套、绝缘靴、绝缘工具和器材等
-
深孔爆破应有()在现场指导和监督。
- A.安全员
- B.爆破工作领导人
- C.爆破技术人员
-
尾矿库滩顶高程的检测,应沿坝(滩)顶方向布置测点进行实测,其测量误差应小于()mm。
- A.10
- B.20
- C.30
-
列车卸车完毕,必须在排土人员发出出车信号后,列车方可驶出()。
- A.车站
- B.停车场
- C.排土线
-
敷设起爆网路应有有经验的爆破员或爆破技术人员实施并实行()。
- A.双人作业制
- B.单人作业制
- C.技术负责制
-
一般采用尾矿矿浆经浓缩后进行过滤,过滤后的尾矿可采用翻斗车、运输皮带等运输工具,运至尾矿库进行堆存,这正方法是()。
- A.尾矿湿式输送
- B.尾矿干式输送
- C.尾矿联合输送
-
内部排土场不应影响矿山正常开采和边坡稳定,排土场坡脚与开采作业点之间应有一定的()。
- A.通行道路
- B.间隔
- C.安全距离
-
倾斜矿体的倾角角度范围为()。
- A.矿体倾角5至30°
- B.矿体倾角30至55°
- C.矿体倾角大于55°
-
2005年3月5日上午10时左右,某露天矿山在实施爆破作业过程中,发生一起飞石伤害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万元。3月5日上午10时左右,某露天矿山在实施爆破作业过程中,由于没有进行有效警戒,爆破飞石击中在距离爆破作业地点280m左右村级公路上行走的一名妇女头部,造成该人当场死亡。根据上述事实,露天浅孔爆破应按()设置爆破警戒线。
- A.200m
- B.300m
- C.400m
-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
- A.本单位负责人
- B.安全生产监管人员
- C.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
采用分层崩落法回采,上、下分层同时回采时,应保持上分层(在水平方向上)超前相邻下分层()m以上。
- A.15
- B.10
- C.5
-
在山坡脚下依山筑坝所围成的尾矿库是()。
- A.山谷型尾矿库
- B.傍山型尾矿库
- C.安全型尾矿库
-
井下采掘工作面进风流中的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应不低于()%、二氧化碳应不高于()%。
- A.21,1
- B.20,0.5
- C.20,1
-
井底主要泵房的出口应不少于()个。
- A.4
- B.3
- C.2
-
下列场所不会发生坠落事故的是()。
- A.斜井、斜坡道与各中段连接处
- B.竖井与各中段的连接处
- C.天井、溜井、漏斗口
-
乘罐人员应在距井筒()m以外候罐,应严格遵守乘罐制度,听从信号工指挥。
- A.10
- B.8
- C.5
-
一般矿井的主要水仓总容积,应能容纳()h的井下正常涌水量。
- A.5至6
- B.8至10
- C.6至8
-
矿山设计规定保留的矿柱、岩柱,在()应当予以保护,不得开采或者毁坏。
- A.在50年内
- B.在规定的期限内
- C.在矿井开采期间
-
2005年某日,石材厂负责人郝某安排矿工陈某清理采石场二层台面的运输道,另一名工人董某在同一层操作潜孔钻机打眼,凿岩工刘某、朗某清理采场坡面的浮石。凿岩工刘某和朗某正在清理浮石作业时,第二台阶和第三台阶之间的边坡突然坍塌(坍塌的矿石约4800㎡),将两人和正在坡面下方第三台阶进行作业的陈某及驾驶的挖掘机一同埋在矿石中。事故发生后,虽经全力抢救,三名工人还是不治身亡。根据上述事实,在没有确保矿山开采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 A.不得
- B.视情况
- C.可以
-
用吊罐法掘进天井,吊罐应装设由()控制的升、降、停的信号操纵装置。
- A.罐内人员
- B.掘进人员
- C.提升工
-
尾矿库的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应当作为(),纳入矿山企业的综合预案体系中加以管理。
- A.处置方案
- B.临时方案
- C.专项预案
-
从减小冲击地压危险来看,应选择()采矿方法。
- A.空场
- B.充填
- C.崩落
-
张某与某矿山签订了期限为两年半的劳动合同,依据劳动合同法,张某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个月。
- A.6
- B.3
- C.2
-
下列关于电气工作人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应按规定考核合格方准上岗
- B.上岗应穿戴和使用防护用品、用具进行操作
- C.不需要熟练掌握触电急救方法
-
局部电击伤的伤口进行早期清创处理,()以防止腐烂、感染。
- A.创面不宜露,不宜包扎
- B.创面宜露,宜包扎
- C.创面宜露,不宜包扎
-
事故信息的发布应该及时迅捷准确,因此预案里应明确由()向新闻媒体通报信息。
- A.企业主要负责人
- B.事故现场当事人
- C.事故现场指挥部
-
躲避硐室的深度和宽度应不小于()m。
- A.0.6
- B.0.8
- C.1
-
根据职业病防治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建立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危害因素接触史、员工健康体检结果及处理情况和()等。
- A.作业场所设备设施检测结果
- B.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 C.从业人员的工作经历
-
购买爆破器材的单位,应凭有效的爆破器材供销合同和申请表,向公安机关申请领取()。
- A.爆炸物品购买证
- B.爆破方案许可
- C.爆炸物品运输证
-
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应当坚持的原则是()。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低耗高效、综合治理
-
电机车运输单机牵引时,下列()情况下机车必须在列车的前端牵引。
- A.调车时
- B.处理事故时
- C.正常生产时
-
在电气设备和线路上进行检修工作,尤其是在高压场所工作,必须按照停电、验电、放电、装设临时接地线、()、装设遮栏的程序,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后再进行检修等作业。
- A.送电
- B.设置警戒线
- C.悬挂警告牌
-
尾矿筑坝安全管理要求,每期堆坝作业之前,应严格按照()的坝面坡度,结合本期子坝高度放出子坝坝基的轮廓线;筑成的子坝应轮廓清楚,坡面平整,坝顶标高要一致。
- A.设计
- B.标准
- C.管理者要求
-
下列被禁止采用的采矿方法是()。
- A.横撑支柱法
- B.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 C.留矿法
-
矿山生产过程中,必须统一穿着醒目且不产生静电的棉质工作服(工作服上要有夜光条),佩戴安全帽和胸卡是()人员。
- A.铲装作业
- B.爆破作业
- C.穿孔作业
-
采场或巷道在发生冲击地压前往往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征兆”,比如:片帮严重,顶板下沉加剧或巷道底板突然鼓起,工作面、巷道顶板压力骤然()。
- A.变化
- B.增大
- C.减低
-
企业发生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
- A.小
- B.相等
- C.大
-
露天开采应优先采用()作业。
- A.干式
- B.湿式
- C.高温
-
经济上合理的井田尺寸,应使开采一吨矿石的总费用最低。一般认为井田的走向长度和深度为()较为经济合理。
- A.1000至1500m,500至600m
- B.500至600m,500至600m
- C.500至800m,500至600m
-
爆破记录和雷管编码存档并保存()年以上。
- A.二
- B.一
- C.五
-
在使用运输、排土设备终止作业时应遵守的安全规定描述错误的是()。
- A.应打开动力电源
- B.应切断水、气阀门
- C.设备未停稳,人员不应上下设备
-
《爆破安全规程》规定,预装药时间不宜超过()。
- A.24小时
- B.3天
- C.7天
-
在下列有害因素中,不属于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是()。
- A.劳动组织不合理
- B.照明不良
- C.劳动制度不合理
-
风险是评价系统危险程度的指标,下列有关风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大,每次后果不严重,风险也可能会很大
- B.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小,风险一定就小
- C.单位时间内伤亡的人数是判断风险大小的唯一依据
-
井下采掘作业发现有出水征兆时,应当()掘进。
- A.停止
- B.探水
- C.快速
-
井下橡套电缆接头的外层胶应用()进行补接。
- A.硫化热补法
- B.黑胶带
- C.黄胶带
-
地下矿山的有关图纸中不需要标记的是()。
- A.采空区的位置、数量、处理进度、方式
- B.人员行走的方向
- C.风流方向及人员安全撤离的路线和安全出口
-
竖井用罐笼提升人员时,加速度和减速度应不超过()m/s2。
- A.0.75
- B.0.5
- 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