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煤矿安全检查工机考考试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积水线、探水线、警戒线是调查、勘探矿区后,分析画出的三条界线。()

    • 正确
    • 错误
  2. 现场救护基本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轻伤后重伤。()

    • 正确
    • 错误
  3. 采煤工作面周期来压时,不必制定安全措施。()

    • 正确
    • 错误
  4. 注水管路可兼作它用。()

    • 正确
    • 错误
  5. 有瓦斯或煤尘爆炸危险的采煤工作面,可采用分组装药,但必须1次起爆。()

    • 正确
    • 错误
  6. 揭穿突出煤层应在巷道与煤层连接处采用一般支护就可以。()

    • 正确
    • 错误
  7. 一个掘进工作面,使用两台局部通风机通风,这两台局部通风机都必须同时实现风电闭锁。()

    • 正确
    • 错误
  8. 致命性创伤救治效果的好坏,与及时正确有效现场急救密切相关。()

    • 正确
    • 错误
  9. 安全生产立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 正确
    • 错误
  10. 乘坐平巷人车或专列人车,上、下车时必须切断该区段架空线电源()

    • 正确
    • 错误
  11.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应采用垮落法控制顶板,切顶支架应有足够的工作阻力,采空区中所有支柱必须回净。()

    • 正确
    • 错误
  12. 在有架线的巷道内,从矿车内往外卸物料,必须切断电源。()

    • 正确
    • 错误
  13. 采煤机上必须安装能停止运输机、转载机、破碎机的闭锁装置。()

    • 正确
    • 错误
  14. 井下机电设备硐室,主要巷道内带式输送机机头两端各10m范围内,都必须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 正确
    • 错误
  15. 从业人员有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

    • 正确
    • 错误
  16. 初撑力过低,容易造成直接顶离层,使岩层变形而造成局部冒顶。()

    • 正确
    • 错误
  17. 移液压支架时,支架与采煤机间的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应要求停止采煤机。()

    • 正确
    • 错误
  18. 采掘工作面的移动式机器,每班工作结束后和司机离开机器时,必须立即切断电源,并打开离合器。()

    • 正确
    • 错误
  19. 检修液压主管路时,必须停止乳化液泵并采取释压措施。()

    • 正确
    • 错误
  20. 在煤矿生产中,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是( )。

    • A.安全第一
    • B.生产第一
    • C.先生产后安全
  21. 采掘工作面必须实行湿式钻眼。()

    • 正确
    • 错误
  22. ()矿井、()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采区,必须设置至少1条专用回风巷。

    • A.高瓦斯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自燃煤层
    • B.高瓦斯自燃煤层有冲击地压危险
    • C.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高瓦斯区域自燃煤层
  23. 煤尘爆炸的条件有4条,( )爆炸。

    • A.只要4条中的一项条件存在,煤尘即可
    • B.只要4条中的两项条件存在,煤尘即可
    • C.四项条件必须同时存在,煤尘才能
  24. 某矿一采煤工作面上隅角附近发生瓦斯爆炸,调查中发现瓦斯检查工没有按规定检查该处的瓦斯,但该瓦斯检查工已因事故死亡,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是()。

    • A.通风区区长
    • B.矿总工程师
    • C.该瓦斯检查工
    • D.主管瓦斯的通风区副区长
  25. 规定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法律是( )。

    • A.矿产资源法
    • B.煤炭法
    • C.矿山安全法
    • D.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26. 在混合气体中,当氧气浓度低于( )时,冗斯就失去爆炸的可能性。

    • A.18%
    • B.17%
    • C.13%
    • D.12%
  27. 液压支架操作完毕后,手把不归位可能导致支架()。

    • A.误动作
    • B.死架
    • C.叠架
  28. 采掘工作面开始掘进和回采前,应当提出专门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经()组织生产、安监和地测等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回采。

    • A.矿长
    • B.矿井总工程师
    • C.安全矿长
    • D.企业总工程师
  29. 单体液压支柱支设结束后,对初撑力达不到要求的支柱要进行()处理。

    • A.重新支设
    • B.二次注液
    • C.加木楔背紧
  30. 尘肺病中的矽肺病是由于长期吸入过量( )造成的。

    • A.煤尘
    • B.煤岩尘
    • C.岩尘
  31. 下列关于实施工作面防突措施,错误的说法是:()。

    • A.要求揭煤工作面与突出煤层间的最小法向距离为:预抽瓦斯、排放钻孔及水力冲孔均为5m,金属骨架、煤体固化措施为2m。
    • B.在石门和立井揭煤工作面采用预抽瓦斯、排放钻孔防突措施时,钻孔直径一般为75~120mm。石门揭煤工作面钻孔的控制范围是:石门的两侧和上部轮廓线外至少5m,下部至少3m。立井揭煤工作面钻孔控制范围是:近水平、缓倾斜、倾斜煤层为井筒四周轮廓线外至少5m;急倾斜煤层沿走向两侧及沿倾斜上部轮廓线外至少5m,下部轮廓线外至少3m。
    • C.揭煤工作面施工的钻孔应当必须穿透煤层全厚。
    • D.预抽瓦斯和排放钻孔在揭穿煤层之前应当保持自然排放或抽采状态。
  32.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为()。

    • A.正断层
    • B.逆断层
    • C.平推断层
  33. 煤矿职工举报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经调查属实的,应给予最先举报人1000元至( )的奖励。

    • A.1万元
    • B.2万元
    • C.3万元
  34. 判断井下发生爆炸事故时是否有煤尘参与的重要标志是()。

    • A.水滴
    • B.二氧化碳
    • C.粘焦
    • D.一氧化碳
  35. 爆破作业时,()必须最后离开爆破地点,然后才能起爆。

    • A.班长
    • B.安全员
    • C.爆破工
    • D.瓦检员
  36. 采区回风巷和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最大允许值为( )。

    • A.1.0%
    • B.0.5%
    • C.1.5%
    • D.2.0%
  37. 第一目击者是指对于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伤员来说()。

    • A.第一个看到的
    • B.第一个提供紧急救助的
    • C.第一个打电话的
  38. 在掘进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透水预兆时,必须()。

    • A.停止作业,采取措施,报告矿调度,撤离人员
    • B.停止作业,迅速撤退,报告矿调度
    • C.采取措施,报告矿调度
    • D.停止作业,报告矿调度
  39. 行政处罚有严格的程序,行政处罚程序的种类包括( )。

    • A.简易程序
    • B.一般程序
    • C.特别程序
    • D.听证程序
  40. 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法律法规是( )。

    • A.煤炭法
    • B.矿山安全法
    • C.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 D.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4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是( )。

    • A.安全第一,质量为本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C.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 D.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前提
  42. 油料火灾不宜用( )灭火。

    • A.水
    • B.沙子
    • C.干粉
  43. 煤矿井下用人车运送人员时,列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

    • A.3m/s
    • B.4m/s
    • C.5m/s
    • D.6m/s
  44. 掘进工作面松动爆破时,为了防止延期突出,爆破后至少等待()分钟,方可进入工作面。

    • A.15
    • B.20
    • C.25
  45.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应当以( )为主。

    • A.预防
    • B.事故处理
    • C.处罚
    • D.事故教训警示他人
  46. 井下使用的橡套电缆( )采用阻燃电统。

    • A.必须
    • B.严禁
    • C.不准
  47.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 )才允许上岗作业。

    • A.技术资格证书
    • B.操作资格证书
    • C.安全资格证书
  48.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或其它地点发现有透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 A.矿调度室
    • B.矿长
    • C.生产科
  49. 准备采区,必须在采区构成()后,方可开掘其他巷道。

    • A.掘进系统
    • B.运输系统
    • C.通风系统
  50.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正常涌水量在1000m3/h以下时,井下主要水仓的有效容量应能容纳( )的正常涌水量。

    • A.6h
    • B.7h
    • C.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