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危险化学品安全经营职业鉴定考核考前冲刺六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压力容器的受压元件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结构形状,局部地方会因应力集中或变形受到过分压束而产生很高的局部应力,严重时也会导致破坏。

    • 正确
    • 错误
  2.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应急预案不需要修订。

    • 正确
    • 错误
  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内容,从该化学品制作之日算起,每三年更新一次。

    • 正确
    • 错误
  4. 易燃气体是指在20℃和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与空气混合有一定易燃范围的气体。

    • 正确
    • 错误
  5.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 正确
    • 错误
  6. 液化石油气瓶用户及经营者,可以将气瓶内的气体向其它气瓶倒装,自行处理气瓶内的残液。

    • 正确
    • 错误
  7. 互为禁忌物料的危险化学品可以装在同一车、船内运输。

    • 正确
    • 错误
  8. 安全生产管理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

    • 正确
    • 错误
  9. 属于易制毒化学品中的危险化学品可以使用现金或者实物进行交易。

    • 正确
    • 错误
  10. 有机过氧化物的过滤过程就很危险,因为有机过氧化物(滤饼)极不稳定,受撞击、挤压、摩擦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 正确
    • 错误
  11.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为了提高对突发事故的适应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事先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对策,它是为在事故中保护人员和设施的安全而制定的行动计划。

    • 正确
    • 错误
  12. 安全技术说明书由化学品的生产供应企业编印,在交付商品时提供给用户,作为为用户的一种服务,随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 正确
    • 错误
  13.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治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 正确
    • 错误
  14.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 正确
    • 错误
  15. 成年男性平均感知电流比女性大,因此男性比女性对电流更敏感。

    • 正确
    • 错误
  16. 利用山势装设的远离被保护物的避雷针或避雷线,也可作为被保护物的主要直击雷防护措施。

    • 正确
    • 错误
  17. 个体运输业户的车辆可以从事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经营活动。

    • 正确
    • 错误
  18. 职业性危害因素所致职业危害的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危害因素的本身理化性能。

    • 正确
    • 错误
  19.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而非主要负责人的职责。

    • 正确
    • 错误
  20. 职业病防护设施,包括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的设备和设施,也包括有关建筑物和构筑物。

    • 正确
    • 错误
  21.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 正确
    • 错误
  22. 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小,则此物质越危险。

    • 正确
    • 错误
  23.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 正确
    • 错误
  24. 国家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行资质认可制度。

    • 正确
    • 错误
  25.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盛装一般性气体的气瓶,每()年检验一次。

    • A.1
    • B.3
    • C.5
  26. 危险化学品项目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无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可先行投产、运行。

    • 正确
    • 错误
  27. 从事危险化学品零售业务的店面内只许存放()的危险化学品,其存放总量不得超过1吨。

    • A.民用小包装
    • B.工业用小包装
    • C.民用大包装
  28. 现场点评是在应急演练(),在演练现场,评估人员或评估组负责人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口头点评。

    • A.前
    • B.过程中
    • C.结束后
  29. 毒害性危险化学品库房的耐火等级不得低于()级标准。

    • A.一
    • B.二
    • C.三
  30.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不适用于危险化学品()。

    • A.生产
    • B.经营
    • C.运输
  31. 水封井是安全液封的一种,一般设置在含有可燃气(蒸气)或者油污的排污管道上,以防燃烧爆炸沿排污管道蔓延。一般说来,水封高度不应小于()mm。

    • A.100
    • B.150
    • C.250
  32. 下列不属于安全生产投入形式的有()。

    • A.火灾报警器更新
    • B.加工机床的维修
    • C.防尘口罩的配备
  33. 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

    • A.张贴中文说明书
    • B.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 C.设置安全注意事项
  34. 《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规定,个人携带易制毒化学品不符合()规定的,公安机关应当没收易制毒化学品,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 A.品种、数量
    • B.规格、包装
    • C.质量、价格
  35. 已经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变更企业名称、主要负责人、注册地址或者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及其监控措施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向发证机关提出书面变更申请,并提交相关文件、资料。

    • A.20
    • B.30
    • C.60
  36. 很多易燃固体本身就具有毒害性或燃烧后能产生有毒()。

    • A.固体
    • B.液体
    • C.气体
  37. 《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规定,库存危险化学品应根据其化学性质分区、分类、分库储存,()不能混存。灭火方法不同的危险化学品不能同库储存。

    • A.商品
    • B.禁忌物料
    • C.所有物料
  38. 气体测爆仪测定的是可燃气体的()。

    • A.爆炸下限
    • B.爆炸极限范围
    • C.浓度
  39. ()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 A.生产经营单位
    • B.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事业单位
  40.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适用范围是()。

    • 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的经营(包括仓储经营)活动
    • B.民用爆炸品、放射性物品
    • C.核能物质和城镇燃气的经营
  41. 企业要积极探索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周边企业建立(),切实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 A.应急联动机制
    • B.合作机制
    • C.沟通机制
  42. 下列()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 A.安全监管监察部门
    • B.生产经营单位
    • C.政府有关部门
  43. ()安全技术措施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等。

    • A.减少事故损失的
    • B.电气
    • C.防止事故发生的
  44.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悬挂或者喷涂符合()标准要求的警示标志。

    • A.国家
    • B.行业
    • C.企业
  45.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 A.工伤或职业病
    • B.工资和医疗
    • C.工资福利
  46. 《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规定,运输易制毒化学品,应当由()向公安机关申请运输许可证或者进行备案。

    • A.购货方
    • B.货主
    • C.承运单位
  47. 日常安全教育班组安全活动每月不少于()次。

    • A.1
    • B.2
    • C.3
  48. 爆炸物品厂房之间的安全距离是根据爆炸产生的()确定的。

    • A.冲击波
    • B.破片飞散距离
    • C.气体扩散距离
  49. 应急演练结束后,组织应急演练的部门(单位)应根据应急演练评估报告、总结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应急演练工作)进行()。

    • A.评估
    • B.总结
    • C.持续改进
  50. 由于小量毒物长期地进入机体所致,毒性反应不明显而不为人所重视,随着毒物的蓄积和毒性作用的累积而引起的严重伤害,称为()中毒。

    • A.急性
    • B.慢性
    • C.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