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安全生产负责人员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精选试题冲刺练习6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爆破片的爆破压力大于容器的设计压力。

    • 正确
    • 错误
  2. 安全阀按其整体结构及加载机构的不同可以分为重锤杠杆式、弹簧式和脉冲式三种。

    • 正确
    • 错误
  3.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不必将事故信息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 正确
    • 错误
  4.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采用"两个品种一卡"的方式编写。

    • 正确
    • 错误
  5. 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并设置明显的标志。

    • 正确
    • 错误
  6.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竣工,未进行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或者未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可以投入生产、运行。

    • 正确
    • 错误
  7. 只要做好设备的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就可以杜绝触电事故的发生。

    • 正确
    • 错误
  8.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劳动者承担。

    • 正确
    • 错误
  9. 个人防护是把人体与意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隔开,是一种不得已的隔离措施,但却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 正确
    • 错误
  10. 防止反应釜的跑、冒、滴、漏,特别是防止有害、易燃介质的泄漏,选择合理的密封装置十分重要。

    • 正确
    • 错误
  11. 企业不得转让、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 正确
    • 错误
  12.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并不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

    • 正确
    • 错误
  13.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 正确
    • 错误
  14. 强制原理中,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 正确
    • 错误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 正确
    • 错误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 正确
    • 错误
  17. 生产经营单位为了企业利益,可以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 正确
    • 错误
  18. 限制火灾扩散与蔓延是防火防爆的主要原则之一。

    • 正确
    • 错误
  19.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劳动者委托的代理人有权查阅、复印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 正确
    • 错误
  20. 静电中和器主要用来中和导体上的静电。

    • 正确
    • 错误
  21. 制造锅炉与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材料要求具有较好的塑性。

    • 正确
    • 错误
  22.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 正确
    • 错误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的设置,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 正确
    • 错误
  24. 在化工生产中排放的各种废物料,可以不采取措施直排下水道。

    • 正确
    • 错误
  25.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生产经营单位物资供应部门负责抢险抢救物质的供应和保障等工作。

    • 正确
    • 错误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 A.劳动保护
    • B.安全卫生
    • C.安全生产
  27.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后,如果情况紧急,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 A.企业生产主管部门
    • B.公安部门
    •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28. 电器着火时下列不能用的灭火方法是()。

    • A.用四氯化碳或1211灭火器进行灭火
    • B.用沙土灭火
    • C.用水灭火
  29. 通风、正压型电气设备应与通风、正压系统联锁,停机时应先停()。

    • A.通风设备
    • B.电气设备
    • C.总开关
  30. 发生汽水共腾的主要原因是()。

    • A.炉水含盐量太低
    • B.炉水pH值太低
    • C.炉水含盐量太高
  31. 下列()电气设备是正常状态下和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电器设备。

    • A.正压型
    • B.隔爆型
    • C.本质安全型
  32.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的概念,事故的本质是()。

    • A.能量的不正常作用
    • B.造成人员死伤
    • C.造成经济损失
  33. 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原则。

    • A.预防
    • B.因果关系
    • C.安全第一
  34.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

    • A.行业标准
    • B.强制性标准
    • C.推荐性标准
  35. 职业危害识别的方法中是定量分析法的是()。

    • A.类比法
    • B.检查表法
    • C.检测检验法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负责。

    • A.设计
    • B.施工
    • C.使用
  37.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 A.同时审批
    • B.同时规划
    • C.同时设计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和管理能力。

    • A.生产经营
    • B.安全技术
    • C.安全生产知识
  39.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叫()。

    • A.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 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 C.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40. 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数值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则爆炸危险性()。

    • A.越小
    • B.越大
    • C.不变
  4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保持,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安全管理表现为()。

    • A.被动安全管理
    • B.主动安全管理
    • C.全面安全管理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企业对建筑消防设施()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 A.每月
    • B.每年
    • C.每周
  43. 装设()主要用来防直击雷,保护露天变配电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

    • A.避雷针
    • B.避雷线
    • C.避雷器
  44. 下列关于特殊化学品火灾扑救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扑救爆炸物品火灾时,水流应采用吊射
    • B.扑救爆炸物品堆垛火灾时,切忌用沙土盖压
    • C.扑救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类火灾时,应立即扑灭火焰
  45.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评价。

    • A.专家组
    • B.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
    • C.安全评价人员
  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

    • A.省级
    • B.行业
    • C.国家
  47. 气体扩散燃烧的速度决定于()。

    • A.氧化反应的本身
    • B.气体的扩散速度
    • C.火焰的温度
  48.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按照有毒物品产生的职业中毒危害程度,有毒品分为一般有毒品和()。

    • A.剧毒化学品
    • B.高毒物品
    • C.普通化学品
  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 A.主要负责人
    • B.安全管理负责人
    • C.安全管理人员
  50.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 A.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 B.管理制度
    • C.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