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安全生产人员主要负责人(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试题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带防毒面具进入容器作业时,当感到身体不适或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取下面罩休息。

    • 正确
    • 错误
  2.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 正确
    • 错误
  3. 安全疏散距离是指厂房最近工作地点到外部出口或楼梯的距离。

    • 正确
    • 错误
  4. 用人单位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只要按照职业卫生要求设置了有效通风装置,作业场所和生活场所可以不分开。

    • 正确
    • 错误
  5. 发证机关对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 正确
    • 错误
  6. 单位要根据需要,没有必要引进、采用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

    • 正确
    • 错误
  7.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不属于特种设备。

    • 正确
    • 错误
  8. 化学危险品仓库应设在远离城镇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并设置专用仓库和专用线路,有保证安全的特殊装卸设备以及符合城市规划、公安、防火等有关条例规定的安全措施,设置地点应与当地有关单位协商确定。

    • 正确
    • 错误
  9. 腐蚀是材料与周围环境元素发生化学变化而遭受破坏的现象。

    • 正确
    • 错误
  10. 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均不得上岗作业。

    • 正确
    • 错误
  11. 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分头管理。

    • 正确
    • 错误
  12.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财务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制度。

    • 正确
    • 错误
  13.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 正确
    • 错误
  14. 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内,通风气体可以循环使用。

    • 正确
    • 错误
  15. 生产列入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 正确
    • 错误
  16.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

    • 正确
    • 错误
  17. 盐酸发生泄漏时,应立即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

    • 正确
    • 错误
  18. 一般可燃物质燃烧并非物质本身在燃烧,而是物质受热分解出的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燃烧。

    • 正确
    • 错误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 正确
    • 错误
  20.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 正确
    • 错误
  21. 某化工厂大检修前,由某单位安装处在装置东面17m外空地上对新制成的重叠式换热器进行气密性试验。换热器每台有40个螺孔,在试验时换热器B装了13个螺栓,换热器A装了17个螺栓。试压环比原封头法兰厚4.7cm,试压环装上后仍用原螺栓。螺栓与螺母装配时两头不均匀。试压过程中,换热器(B)试压环紧固螺栓拉断,螺母脱落,管束与壳体分离。重4t的管束向前冲出8m,把前方黄河牌载有空气压缩机的汽车大梁撞弯,冲入车底,整台汽车被横推移位2~3m;重2t的壳体向相反方向冲出,与管束分离后飞出38.5m,碰到地桩停止;换热器A、B连接支座螺栓剪断,连接法兰短管拉断,重6t的换热器A受壳体断开短管处喷出气体的反作用推力,整个向东南方向移位8m左右,并转向170°。现场共有9人,4人不幸死亡。根据上述情况,请判断,该厂操作人员严重违反《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关于“耐压试验和气密试验时,各部位的紧固螺栓必须装配齐全”的规定,导致事故发生。

    • 正确
    • 错误
  22. 腐蚀性物品要按不同类别、性质、危险程度、灭火方法等分区分类储藏,性质相抵的禁止同库储藏。

    • 正确
    • 错误
  23.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管理措施,加强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 正确
    • 错误
  2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保持,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表现为全员参与,领导重视与不重视并不重要。

    • 正确
    • 错误
  25. 储存腐蚀性物品的库房应是阴凉、干燥、通风、避光的防火建筑。建筑材料最好经过防腐蚀处理。

    • 正确
    • 错误
  26. 爆炸品一旦发生爆炸,往往危害大、损失大、扑救困难,因此从事爆炸品工作的人员必须熟悉爆炸品的性能、危险特性和不同爆炸品的特殊要求。

    • 正确
    • 错误
  27. 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可以露天存放,但不得在潮湿、积水的建筑物中储存。

    • 正确
    • 错误
  28. 建设项目未经安全审查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的,不得开工建设或者投入生产(使用)。

    • 正确
    • 错误
  29.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不应当认定为工伤。

    • 正确
    • 错误
  30. 堆放各种爆炸品时,要求做到牢固、稳妥、整齐,防止倒垛,便于运输。爆炸品的包装箱不宜直接在地面上放置,最好铺垫20厘米左右的水泥块或钢材铺垫。

    • 正确
    • 错误
  31. 应急救援过程中,应急救援人员要在警戒区边界实施不间断的检测,以确保警戒区的有效性。

    • 正确
    • 错误
  32. 生产经营单位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应每年进行一次评审,以确保管理方案的实施,能够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目标。

    • 正确
    • 错误
  33. 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 正确
    • 错误
  34. 安全生产的“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 A.安全环境
    • B.安全管理
    • C.安全责任
  35.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保证上岗的从业人员都经过(),否则,生产经营单位要承担法律责任。

    • A.安全生产教育
    • B.安全技术培训
    • C.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36. 电缆经过易燃易爆及腐蚀性气体场所敷设时,应()。

    • A.穿管保护,管口保护
    • B.用防腐型电缆
    • C.直接埋设
  37. 关于个人防护的要求,不适宜的为()。

    • A.接触有毒粉尘时,作业人员应穿防尘工作服,戴机械过滤式防毒口罩
    • B.接触有毒烟雾时,作业人员应佩戴化学过滤式防毒口罩或面罩
    • C.接触强酸、强碱时,作业人员应穿耐酸、耐碱工作服
  38. 应急救援预案要有权威性,各级应急救援组织应(),通力协作。

    • A.职务明确
    • B.职责明确
    • C.统一行动
  39. 演练结束后,由演练组织单位根据演练记录、演练评估报告、应急预案、现场总结等材料,对演练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

    • A.现场总结报告
    • B.演练书面总结报告
    • C.对应急预案的修改建议
  40. 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包括三个原则。下列不包括在人本原理中的原则是()。

    • A.安全第一原则
    • B.动力原则
    • C.能级原则
  41. 通过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必须遵守公安部门规定的()。

    • A.装卸要求
    • B.品种规定
    • C.行车时间和路线
  42. 下列物质种类中燃烧速度最快的是()。

    • A.气体
    • B.液体
    • C.固体
  43. 只要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早或迟而已,这就是()原则。

    • A.偶然损失
    • B.必然损失
    • C.因果关系
  44.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劳动者()。

    • A.进行调离
    • B.妥善安置
    • C.进行岗位轮换
  45. 下列()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物的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和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本质安全的措施。

    • A.安全技术措施
    • B.安全管理方案
    • C.安全保障方案
  46. 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应当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 A.安全
    • B.环保
    • C.消防
  47. 爆破片是一种()装置。

    • A.警报
    • B.连锁
    • C.安全泄压
  48. 企业要全面建立健全(),做好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和预报预警工作,做到早防御、早响应、早处置。

    • A.安全生产动态监控
    • B.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报预警机制
    • C.预报预警机制
  49. 现场点评是在(),在演练现场,评估人员或评估组负责人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口头点评。

    • A.应急演练前
    • B.应急演练过程中
    • C.应急演练结束后
  50. 某焦化厂2009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造成2人轻伤。该厂因精苯工业废水兑水稀释后外排,被环保部门责令整改。该厂采取的措施是将废水向煤场内煤堆喷洒,这样既抑制了扬尘,又避免了废水外排。为防止相关事故发生,该厂于2009年5月20日制订实施了《a焦化厂精苯污水喷洒防尘管理办法》。根据上述事实,该厂工人在接触煤尘后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是()。

    • A.尘肺
    • B.职业性皮炎
    • C.职业性眼病
  51. 下列()安全阀主要用于介质为有毒、易燃气体的容器。

    • A.开放式
    • B.半封闭式
    • C.全封闭式
  52. 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原则。运用此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

    • A.反馈
    • B.封闭
    • C.整分合
  53. 禁止标志的含义是不准或制止人们的某种行为,它的基本几何图形是()。

    • A.带斜杠的圆环
    • B.三角形
    • C.圆形
  54. 化工检修时,对槽、罐、塔、釜、管线等设备容器内存留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其出入口或与设备连接处应()进行隔离,并挂上警示牌。

    • A.关闭阀门
    • B.吹扫
    • C.加装盲板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

    • A.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 B.安全第一
    • C.以人为本
  56.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职业卫生知识,遵守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和维护职业中毒危害防护设施及其用品;发现()时,应当及时报告。

    • A.职业中毒事故隐患
    • B.新装备
    • C.新情况
  57.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是为保障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保护劳动者的(),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规而制定的。

    • A.安全与健康
    • B.权益
    • C.身体
  58.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实行()的原则。

    • A.企业申请、两级发证、属地监管
    • B.企业申请、三级发证、属地管理
    • C.企业申请、政府批准
  59.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

    • A.咨询
    • B.上访
    • C.举报
  60. 下列()属于物理性危害因素。

    • A.生产粉尘
    • B.噪声
    • C.真菌
  61. 各保护接零设备的保护线与电网零干线相连时,应采用()方式。保护线与工作零线不得共线。

    • A.串联
    • B.并联
    • C.混联
  62. 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

    • A.当地政府承担
    • B.患者本人承担
    • C.该用人单位承担
  63. 一般情况下,压力容器的构件不允许发生()变形。

    • A.弹性
    • B.塑性
    • C.刚性
  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 A.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 B.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C.事故预防体系建设
  65. 在作业场所液化气浓度较高时应戴()。

    • A.面罩
    • B.口罩
    • C.眼罩
  66. 危险化学品存在的主要危险有()。

    • A.火灾、爆炸、中毒、窒息及环境污染
    • B.火灾、爆炸、中毒、腐蚀及环境污染
    • C.火灾、爆炸、感染、腐蚀及环境污染
  67. 防雷装置包括()引下线、接地装置三部分。

    • A.接零线
    • B.避雷器
    • C.接闪器
  68.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方针。

    • A.以人为本,标本兼治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