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类轮机长(主推进动力装置)试题练习1
-
关于低质燃油的管理中______是错误的。
- A.适当减小喷油提前角
- B.防止不同加油港的燃油混舱
- C.使用添加剂可以改善低质燃油的质量
- D.燃油贮存时间不要太长
-
对曲轴箱油氧化变质速度起催化作用而加速氧化的因素是______。
- A.环境温度
- B.滑油压力波动
- C.滑油中漏入水分
- D.滑油中漏入铁锈和涂漆
-
在柴油机运转中,曲轴箱油的总酸值与总碱值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 A.总酸值增加,总碱值减小
- B.总酸值增加,总碱值增加
- C.总酸值减小,总碱值增加
- D.总酸值减小,总碱值减小
-
当前,船用大型二冲程柴油机使用的气缸注油器的工作特点是______。
- A.注油量可调,注油定时可调
- B.注油量可调,注油定时不可调
- C.注油量、注油定时均不可调
- D.注油量可调,注油定时任意
-
柴油机增压系统中的空气冷却器的作用是______。
- A.降低空气温度,提高增压压力
- B.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空气密度
- C.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空气的压力和密度
- D.降低空气温度,降低扫气背压
-
在柴油机中润滑的作用之一是______。
- A.形成动压作用
- B.形成静压作用
- C.减磨作用
- D.调整间隙
-
通常,十字头机与筒形活塞式柴油机的曲轴箱油所要求的质量等级______。
- A.均为CB级
- B.分别是十字头机为CB级,筒形活塞机为CD级
- C.分别是十字头机为CD级,筒形活塞机为CB级
- D.均为CD级
-
干洗增压器涡轮时,其负荷不得低于______标定负荷。
- A.30%
- B.40%
- C.50%
- D.70%
-
用听棒听到废气涡轮增压器在运转中发出钝重的嗡嗡声音,说明增压器______。
- A.负荷过大
- B.失去动平衡
- C.润滑不良
- D.密封泄漏
-
废气涡轮增压器发生喘振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 A.压气机背压升高,流量增加
- B.压气机背压降低,流量减少
- C.压气机背压降低,流量增加
- D.压气机背压升高,流量减少
-
现代新型船用二冲程柴油机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多采用______。
- A.单独脉冲增压
- B.定压涡轮+串联旁通
- C.定压涡轮+电动辅助鼓风机
- D.定压涡轮+并联活塞下部
-
四冲程发电柴油机气阀间隙过大,______敲阀最严重。
- A.在低负荷时
- B.在正常负荷时
- C.在超负荷时
- D.在排气温度高时
-
增压器转子轴承采用滚动轴承的优点之一是______。
- A.摩擦损失小
- B.可多次修复使用
- C.轴承寿命较长
- D.构造简单
-
废气中脉冲动能与定压能的比值,随着增压压力pk的______。
- A.提高而提高
- B.提高而降低
- C.提高而不变
- D.提高而提高或降低
-
用千分表测气阀定时时,应将千分表触头______。
- A.压在阀盘上
- B.压在阀杆上
- C.压在弹簧盘上
- D.压在摇臂上
-
当前超长行程柴油机的排气阀开有空气槽,其目的是______。
- A.冷却排气阀
- B.防止气阀烧蚀
- C.使气阀旋转
- D.落座缓冲
-
凸轮轴在工作时,容易造成凸轮破坏的主要应力是______。
- A.弯曲应力
- B.接触应力
- C.扭转应力
- D.剪切应力
-
换气过程的自由排气阶段中,废气的排出主要靠______。
- A.气体流动惯性
- B.气缸内外压力差
- C.活塞上行的推挤作用
- D.新鲜空气驱赶
-
有些四冲程柴油机的进气阀直径比排气阀稍大,主要是为了______。
- A.区别进排气阀
- B.气缸盖结构需要
- C.提高充量系数
- D.冷却进气阀
-
柴油机喷油定时过迟,其排气颜色为______。
- A.白色
- B.淡灰色
- C.黑色
- D.兰色
-
适当减小喷油提前角,同时提高喷油率是降低有害成分NOx浓度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相应产生的主要问题是______。
- A.HC含量增加
- B.碳烟增加
- C.颗粒物增加
- D.柴油机经济性下降
-
目前在船用柴油机中废热利用最好的是______热损失。
- A.排气
- B.冷却
- C.中冷器
- D.滑油
-
关于滞燃期ti的不正确说法是______。
- A.雾化质量好,ti可缩短
- B.ti短,燃烧较完善
- C.供油提前角增大,ti可缩短
- D.ti过长,燃烧不平稳
-
关于柴油机敲缸的不正确叙述是______。
- A.燃烧敲缸在上止点发出尖锐的金属敲击声
- B.燃烧敲缸是由最高爆发压力过高引起的
- C.机械敲缸时在上下止点附近产生钝重的敲击声
- D.单缸停油法是判断燃烧敲缸的最简易而可靠的方法
-
在喷射过程中,恒压共轨式电子控制喷射系统______。
- A.总管压力保持变化
- B.总管压力保持不变
- C.喷油器针阀开启由电磁力驱动
- D.喷油器控制阀开启由液力驱动
-
现代船用超长行程柴油机喷油泵中的VIT机构的基本工作原理是______。
- A.按始终点调节式喷油泵的工作特点随负荷变化自动调整供油正时
- B.以保证最高爆发压力基本不变的原则调节喷油泵始终点
- C.以保证最高爆发压力基本不变及负荷变化调整喷油泵的始点
- D.以保证最高爆发压力基本不变调节供油始点按负荷大小控制其供油终点
-
回油阀始终点调节式喷油泵特点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 A.进、回油阀分列在偏心轴两侧
- B.用调节螺钉升降实现供油量总调
- C.进油阀关闭时刻控制供油始点
- D.用回油阀开启时刻控制供油终点
-
大型低速柴油机一般采用______喷油器。
- A.开式
- B.单孔式
- C.轴针式
- D.多孔式
-
船规要求2002年7月1日后建造的国际航行船舶高压油管应有______。
- A.漏油防护装置
- B.漏油报警装置
- C.漏油防护及报警装置
- D.漏油防护、报警及停车装置
-
喷油泵的出油阀锥形密封面产生泄漏时对喷射定时的影响是______。
- A.定时延后
- B.定时提前
- C.定时不变
- D.无规律
-
燃油喷射过程中的喷射延迟阶段与尾喷阶段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 A.如延迟阶段长则尾喷亦长
- B.如延迟长则尾喷短
- C.两者变化无内在联系
- D.转速升高则两者均相应缩短
-
在喷油泵一次供油期间,针阀周期性地启闭的喷射称为______。
- A.重复喷射
- B.断续喷射
- C.不稳定喷射
- D.隔次喷射
-
船用柴油机形成可燃混合气的关键条件是______。
- A.空气涡动
- B.燃烧涡动
- C.喷雾质量
- D.压缩涡动
-
如果燃油的十六烷值过高对柴油机工作的影响是______。
- A.排气冒黑烟
- B.燃烧敲缸
- C.最高爆发压力升高
- D.柴油机工作粗暴
-
对十字头式柴油机的贯穿螺栓上紧时应______。
- A.顺时针方向逐个上紧
- B.从前向后成对依次上紧
- C.从中央向两端交替成对地进行上紧
- D.分两次从中央向两端交替成对地进行上紧
-
指出下述关于二冲程柴油机十字头轴承的工作条件中错误的是______。
- A.轴承比压大
- B.轴承双向受力
- C.不易形成良好油膜
- D.受力不均匀
-
轴承合金出现裂纹和剥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 A.轴承过热
- B.腐蚀裂纹
- C.磨料磨损
- D.交变负荷引起疲劳
-
推力轴承在正常运转时其推力块将______。
- A.绕支持刃偏转
- B.与推力环平行
- C.形成液体静压润滑
- D.形成半液膜润滑
-
连杆大端轴承的过度偏磨,会造成______。
- A.活塞行程变长
- B.燃烧敲缸
- C.活塞行程变短
- D.活塞机械敲缸
-
_______不是曲轴的检查内容。
- A.轴颈表面擦伤
- B.高温蠕变
- C.平衡块的紧固
- D.连接法兰的紧固
-
关于轴承合金抗疲劳强度不正确的说法是______。
- A.与合金材料有关,白合金抗疲劳强度差
- B.与合金层厚度有关,合金层越薄抗疲劳强度越高
- C.与浇注质量有关
- D.合金层越厚抗疲劳强度越高
-
曲轴上应力最大的地方是______。
- A.主轴颈
- B.曲柄销
- C.曲柄臂
- D.主轴颈、曲柄销与曲柄臂的交接处
-
活塞环使用后如外表面出现纵向均匀划痕且无光泽,其原因是活塞环与缸套发生了______。
- A.熔着磨损
- B.颗粒划伤
- C.腐蚀磨损
- D.直接接触划伤
-
在柴油机中把活塞往复运动变成曲轴回转运动的部件是______。
- A.十字头与导板
- B.连杆
- C.活塞
- D.曲轴
-
大型低速二冲程十字头柴油机使用短连杆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 A.降低柴油机高度
- B.节省材料
- C.增加连杆强度
- D.减少侧推力
-
气缸盖、气缸体与气缸套检漏液压试验时,其试验水压应为______。
- A.0.5Mpa
- B.0.7Mpa
- C.1.5倍冷却介质压力
- D.1.1倍冷却介质压力
-
直接反映柴油机机械负荷的是______。
- A.最高爆发压力
- B.进气压力
- C.排气压力
- D.安装预紧力
-
柴油机的最高爆发压力pz是指______过程中气缸内工质的最高压力。
- A.进气
- B.压缩
- C.燃烧
- D.膨胀
-
提高柴油机功率的最有效方法是______。
- A.增大气缸直径
- B.增大活塞行程
- C.增加进气量多喷油
- D.提高柴油机转速
-
在柴油机实际循环的各项损失中不可避免或不可控制的且影响较大的一项损失是______。
- A.工质不同的影响
- B.传热损失
- C.换气损失
- D.燃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