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轮机长(轮机工程基础)试题练习2
-
______的工作原理是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
- A.锅炉水位计
- B.热电偶
- C.弹簧管式压强表
- D.水银温度计
-
气阀弹簧常采用的热处理工艺为______。
- A.淬火后高温回火
- B.淬火后中温回火
- C.淬火后低温回火
- D.正火
-
高强度船体用钢F36的符号含义是______。
- A.-60℃的韧性等级/屈服强度360N/mm2
- B.-40℃的韧性等级/屈服强度360N/mm2
- C.-40℃的韧性等级/断裂强度360N/mm2
- D.-60℃的韧性等级/断裂强度360N/mm2
-
模具宜选用______材料制造。
- A.铸铁
- B.工具钢
- C.结构钢
- D.低碳钢
-
水润滑尾轴承可采用______材料生产。
- A.工程塑料
- B.合成橡胶
- C.玻璃钢
- D.陶瓷
-
关于黄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 A.黄铜是铜锌合金
- B.黄铜零件在大气、海水或有氨的介质中容易发生季裂
- C.黄铜易发生脱锌
- D.单相黄铜强度高
-
车床可以用于以下哪些表面加工?Ⅰ、成型面Ⅱ、锥面Ⅲ、端面
- A.Ⅰ+Ⅱ
- B.Ⅱ+Ⅲ
- C.Ⅰ+Ⅲ
- D.Ⅰ+Ⅱ+Ⅲ
-
球墨铸铁中的球化剂为______。
- A.锰(Mn)
- B.铝(Al)
- C.硅(Si)
- D.稀土
-
调质钢要求含碳量在一定的范围,如含碳量过低,则______;含碳量过高,则______。
- A.强度低/刚度低
- B.刚度低/强度低
- C.韧性低/疲劳性能低
- D.硬度低/韧性低
-
关于激光表面淬火的特点,下述正确的有______。Ⅰ、加热速度快Ⅱ、变形小Ⅲ、不需淬火介质
- A.Ⅰ+Ⅱ
- B.Ⅰ+Ⅲ
- C.Ⅱ+Ⅲ
- D.Ⅰ+Ⅱ+Ⅲ
-
锻造工艺的种类有______。Ⅰ、自由锻Ⅱ、模锻Ⅲ、冷冲压
- A.Ⅰ
- B.Ⅰ+Ⅱ
- C.Ⅱ+Ⅲ
- D.Ⅰ+Ⅲ
-
绝大多数的金属是以下列哪些的晶格形式存在?Ⅰ、体心立方晶格Ⅱ、面心立方晶格Ⅲ、正交晶格Ⅳ、密排六方晶格
- A.Ⅰ+Ⅱ+Ⅲ
- B.Ⅱ+Ⅲ+Ⅳ
- C.Ⅰ+Ⅱ+Ⅳ
- D.Ⅰ+Ⅲ+Ⅳ
-
淬火钢在350~500℃回火可获得______。
- A.回火马氏体组织
- B.回火屈氏体组织
- C.回火索氏体组织
- D.回火珠光体组织
-
滑移和孪晶是______的基本形式。
- A.弹塑性变形
- B.弹性变形
- C.塑性变形
- D.弹塑性或弹性变形
-
喷射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喷嘴处的高速水流产生______,从而将容器中的流体吸入泵内,再与射流一起流至下游。
- A.高压
- B.紊流
- C.真空
- D.空蚀
-
实际流体流经等截面水平管路时,若截面2处压强水头小于截面1处,则压强能转化为______。
- A.位能
- B.动能
- C.热能
- D.热能+动能
-
下列说法中,______是错误的。
- A.理想流体的总水头线是一条水平线,而实际流体的总水头线是单调下降的
- B.理想流体的测压管水头线不一定是单调下降的,而实际流体的测压管水头线一定是单调下降的
- C.对于两截面间有泵工作的管路,列伯努利方程时应在泵前截面加上扬程
- D.列伯努利方程时,方程两边可同时采用表压强或绝对压强
-
______不是实际流体总流伯努利方程的适用条件。
- A.不可压缩流体
- B.非定常流动
- C.质量力只有重力
- D.所取二过流断面必须符合缓变流条件
-
马赫数代表流体流动中______与______的比值。
- A.重力/弹性力
- B.惯性力/弹性力
- C.惯性力/粘性力
- D.弹性力/质量力
-
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理想流体在等截面管道定常流动时,测压管水头线是______。
- A.沿程下降的
- B.水平的
- C.沿程上升的
- D.垂直的
-
不可压缩流体沿管道流动,当体积流量一定时,截面上速度的大小与______有关。
- A.流体的密度
- B.流体的粘度
- C.管截面的大小
- D.管壁的粗糙程度
-
混入油液中的气体对油液的体积弹性模量______,对油液的粘性______。
- A.影响极大/影响极大
- B.影响极大/影响极小
- C.影响极小/影响极大
- D.影响极小/影响极小
-
静止液体中任何一点的静压强,其大小______。
- A.与作用面的方位有关
- B.与作用面的方位无关
- C.与作用面方位的正弦成正比
- D.与作用面方位的正弦成反比
-
液体与气体的主要区别是一定质量的气体______。
- A.有固定的体积
- B.是不可压缩的
- C.具有固定形状
- D.在容器中不能形成一自由表面
-
以下工程实例中,属于疲劳破坏问题的是______。
- A.因齿轮轴变形过大而使轴上的齿轮啮合不良
- B.起重钢索被重物拉断
- C.千斤顶螺杆因压力过大而变弯
- D.铁丝在反复的折弯中被折断
-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可分类为______。
- A.法向力和切向力
- B.质量力和表面力
- C.惯性力和粘性力
- D.惯性力、粘性力和重力
-
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疲劳破坏,以下特点中______是正确的。
- A.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大于材料在静载荷时的极限应力
- B.用塑性材料制成的构件,断裂时也无明显的塑性变形,破坏时呈脆性断裂
- C.疲劳破坏没有较长的过程,构件经过一次应力循环后突然断裂
- D.断口表面呈粗糙样
-
为了减少应力集中的影响,应采用______。
- A.开小口、倒角、圆弧过渡
- B.倒角、圆弧过渡、在截面变化处渐变
- C.圆弧过渡、在截面变化处渐变、在截面变化处钻孔
- D.在截面变化处渐变、在截面变化处钻孔、增开切口
-
圆筒形薄壁容器,切向应力是轴向应力的______,一般都是______破裂。
- A.一半/纵向
- B.一半/横向
- C.二倍/纵向
- D.二倍/横向
-
对应力集中的反应,脆性材料______,塑性材料______。
- A.敏感/不敏感
- B.敏感/敏感
- C.不敏感/不敏感
- D.不敏感/敏感
-
关于提高梁的弯曲强度和刚度,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 A.通过合理安排梁的支座以尽量减小梁的最大弯矩
- B.通过将集中载荷分解为均布载荷以尽量减小梁的最小弯矩
- C.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使截面具有最大的抗弯截面模量
- D.采用变截面梁,使承受最大弯矩的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最大
-
梁受弯矩作用,在材料种类和用料量相同情况下,梁的截面采用______最佳。
- A.正方形
- B.圆形
- C.横放矩形
- D.竖放矩形
-
圆筒形压力容器,如果其平均直径与______之比不小于20,通常称其为薄壁压力容器。
- A.内径
- B.外径
- C.壁厚
- D.长度
-
梁在纯弯曲时,各截面上的内力为______。
- A.拉力
- B.剪力
- C.扭矩
- D.弯矩
-
弯曲变形的梁,横截面某点处的正应力与该截面的弯矩______。
- A.成正比
- B.相等
- C.成反比
- D.无关
-
梁的一端是固定端,另一端是自由端,这种支座情况的梁称为______。
- A.固定梁
- B.外伸梁
- C.简支梁
- D.悬臂梁
-
相同外径,相同材料的空心轴比实心轴抗扭转力______。
- A.相同
- B.大
- C.小
- D.有大有小
-
一等截面杆件,左端为固定约束,右端为自由端。在杆件中部受一扭转力偶Mn作用,杆件左半段各截面的内力分布为______。
- A.等值分布
- B.抛物线分布
- C.线形(非等值)分布
- D.内力均为零
-
扭转变形的圆形截面轴,其它条件相同时,轴的扭转角与其截面极惯性矩______。
- A.成正比
- B.相等
- C.成反比
- D.无关
-
圆轴受扭转变形时,轴各横截面上的内力为______。
- A.剪力
- B.剪应力
- C.弯矩
- D.扭矩
-
对于圆柱形螺栓,实际的挤压面是______。
- A.半圆柱面
- B.整个圆柱面
- C.直径平面
- D.横截面
-
通常情况下,材料的许用挤压应力是其许用正应力的______倍。
- A.1.5-1.7
- B.1.7-2.0
- C.2.0-2.5
- D.2.5-3.0
-
受剪切作用的联接件的破坏形式除剪切破坏外,在两构件相互接触的局部区域还容易引起______破坏。
- A.拉伸
- B.压缩
- C.挤压
- D.扭转
-
关于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的比较,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 A.塑性材料的工艺性能好
- B.塑性材料的抗拉屈服极限和抗压屈服极限基本相同
- C.塑性材料在破坏前有明显的变形
- D.塑性材料无明显的屈服极限
-
受剪切变形的杆件,各截面上的应力为______。
- A.正应力
- B.剪应力
- C.拉力
- D.扭矩
-
低碳钢材料在卸载后,不产生塑性变形的极限应力是______。
- A.屈服极限
- B.比例极限
- C.弹性极限
- D.强度极限
-
由虎克定律可知,杆件在弹性范围内,应变与______成正比。
- A.绝对伸长量
- B.延伸率
- C.应力
- D.杆件受力大小
-
关于轴力,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 A.轴力是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唯一的内力
- B.轴力必垂直于杆件的横截面
- C.非轴向拉压的杆件,横截面上不可能有轴向力
- D.轴力作用线一定通过杆件横截面的形心
-
尾轴在正车时的主要变形为______变形。
- A.剪切
- B.压缩和扭转
- C.弯曲
- D.拉伸和扭转
-
气缸盖连接螺栓在工作中主要承受______。
- A.压应力
- B.剪切应力
- C.拉应力
- D.弯曲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