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轮机长(船舶辅机)试题练习1
-
停用的液压传动设备每______须做一次检查性运转。
- A.一个月
- B.二个月
- C.一季度
- D.半年
-
______是使液压装置液压油温度过高的常见原因。
- A.内泄漏过大
- B.泵转速过高
- C.工作压力过高
- D.工作时间过长
-
会使液压系统出现液压冲击的是______。
- A.油温过高
- B.流量过大
- C.换向较快
- D.工作压力过高
-
适用环境温度变化大的场合的低温液压油L-HV是增加了可______的添加剂。
- A.降低粘度
- B.降低倾点
- C.降低粘度指数
- D.提高粘度指数
-
液压油换油的指标中不包括______。
- A.粘度变化超过10%~15%
- B.酸值增加超过0.3mgKOH/g
- C.污染度超标
- D.闪点提高超过8℃
-
对液压系统管理的以下说法错的是______。
- A.新油有相当大部分污染度不合要求
- B.污染控制好的液压系统仍要定期清洗滤器
- C.油箱应经常放残检查
- D.冲洗系统时采用额定流量
-
起货机液压系统采用高、低速挡不是为了______。
- A.轻载时采用高速,提高装卸效率
- B.重载时采用低速,减小功耗
- C.无须配太大电机并提高电机功率利用率
- D.实现恒功率控制
-
改善液压油化学性能的是______添加剂。
- A.抗氧化
- B.抗泡沫
- C.抗磨
- D.改善粘温性能
-
阀控型液压系统______。
- A.只能用开式系统
- B.只能用闭式系统
- C.可用开式或闭式系统
- D.常用半闭式系统
-
回转机构的泵控型半闭式液压系统所用低压选择阀通常是______换向阀。
- A.三位四通
- B.三位三通
- C.二位二通
- D.二位三通
-
起重机构的泵控型液压系统执行元件采用液压缸时,承受高压的是______。
- A.液压泵至液压缸下降进油口之间的管路在升、降时
- B.液压泵至液压缸起升进油口之间的管路在升、降时
- C.液压泵至液压缸的下降进油口之间的管路在升、降时和停止后
- D.液压泵至液压缸的起升进油口之间的管路在升、降时和停止后
-
起重机构的阀控型液压系统在液压马达下降出油管上设溢流阀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 A.防止液压泵排压过高
- B.防止制动时液压马达及出油管路油压过高
- C.使液压泵排压稳定
- D.使液压马达工作压力稳定
-
舵转到指令舵角时不停,继续向前转称为______。
- A.跑舵
- B.冲舵
- C.滞舵
- D.空舵
-
四个转舵油缸有一个漏油,需采用应急工况,舵机转舵速度______。
- A.约降低一半
- B.约提高一倍
- C.不变
- D.约降低1/4
-
会造成液压舵机滞舵的是______。
- A.主泵流量太小
- B.舵上水动力矩大
- C.安全阀调定压力低
- D.伺服油缸遥控系统中有空气
-
正常工作情况下液压舵机工作油箱中的油位通常应保持在油位镜显示范围的______左右。
- A.1/3
- B.1/2
- C.2/3
- D.有油即可
-
舵机调整安全阀设定值时,舵置于______。
- A.极限位置
- B.最大舵角
- C.零舵角处
- D.任意舵角
-
在台架试验中,舵柱扭矩达公称值时转叶式液压舵机跑舵速度不应超过______。
- A.0.5°/min
- B.1°/min
- C.2°/min
- D.4°/min
-
无论是向左或向右转舵,浮动杆追随机构的储存弹簧______。
- A.始终受压
- B.始终受拉
- C.偏转舵时受压,回舵时受拉
- D.偏转舵时受拉,回舵时受压
-
舵机闭式系统选用辅泵或高位、低位油箱补油取决于______。
- A.转舵扭矩
- B.主泵流量
- C.主泵工作压力
- D.主泵允许吸入真空度
-
阀控型舵机改变转舵方向时______。
- A.主泵回转方向改变
- B.辅泵吸排方向改变
- C.主泵吸排方向不变
- D.主泵变量机构偏离中位方向改变
-
伺服油缸式舵机遥控系统要改变伺服活塞速度应调节______。
- A.控制油泵流量
- B.换向阀开度
- C.流量调节阀开度
- D.安全阀调定值
-
泵控型液压舵机辅油泵一般不能起的作用是______。
- A.为主油路补油
- B.向变量主泵壳体内供油帮助起散热作用
- C.为主泵伺服变量机构提供控制油
- D.主泵有故障时,应急操舵
-
转叶式转舵机构的特点不包括______。
- A.结构紧凑,安装方便
- B.转舵时油压不对舵杆产生侧推力
- C.内部密封难度大,适用油压不如往复式高
- D.任何舵角工作油压不变
-
舵的转船力矩______。
- A.与航速无关
- B.与舵叶浸水面积成正比
- C.随舵角向90度接近而不断增大
- D.与舵叶处水的流速成正比
-
拨叉式与十字头式转舵机构相比,以下说法错的是______。
- A.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 B.尺寸,重量较小
- C.柱塞要受侧推力,影响密封
- D.扭矩特性相同
-
舵机安全阀能通过流量应不小于液压泵______总流量,这时压力升高量不应超过______。
- A.100% /10%安全阀开启压力
- B.110% /10%舵机最大工作压力
- C.110% /10%安全阀开启压力
- D.110% /10%设计压力
-
内曲线液压马达性能好不包括______。
- A.容积效率最高
- B.径向液压力完全平衡
- C.扭矩脉动率为零
- D.起动效率高
-
Ⅰ、连杆式 Ⅱ、五星轮式 Ⅲ、内曲线式 Ⅳ、叶片式液压马达 ,轴承完全不受径向液压力的是______。
- A.Ⅰ+Ⅲ
- B.Ⅱ+Ⅲ
- C.Ⅲ+Ⅳ
- D.Ⅱ+Ⅲ+Ⅳ
-
液压柱塞泵若直接改作液压马达使用,则将是_____液压马达
- A.低速大扭矩
- B.低速小扭矩
- C.高速大扭矩
- D.高速小扭矩
-
连杆式马达常用改变______方法做成变量式。
- A.有效参与工作的缸数
- B.有效参与工作的油缸列数
- C.偏心轮的偏心距
- D.进油压力
-
关于叶片泵,以下说法对的是 。
- A.各叶片尺寸相同,可与各叶片槽任意换装使用
- B.定子过一定使用期后,可两端面互换安装
- C.叶片装入叶槽中不能太松,应用手轻推才移动
- D.叶片和转子与配流盘的轴向间隙是相等的
-
柱塞式液压泵除主油管外,壳体上还有直通油箱的油管,主要是为了______。
- A.向壳体供润滑油
- B.适应泵壳体内油受热膨胀
- C.补充漏泄
- D.以漏油置换泵体内的油回油箱,防止搅动发热
-
安装良好的轴向柱塞泵噪声异常大的最常见原因是_____。
- A.吸入空气
- B.工作温度高
- C.工作压力高
- D.油氧化变质
-
外控顺序阀作卸荷阀用要使系统卸荷应______。
- A.加大主弹簧张力
- B.减小主弹簧张力
- C.向外控油口供压力油
- D.使外控油口直通油箱
-
先导型减压阀导阀无法开启将导致出口压力______。
- A.完全没有
- B.偏低调不高
- C.偏高调不低
- D.不稳定
-
调节先导型溢流阀无法使系统油压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
- A.导阀打不开
- B.外控口漏泄
- C.导阀关不严
- D.主阀阻尼孔堵
-
有的场合需以先导型溢流阀代替直动型溢流阀是因为前者______。
- A.价格便宜
- B.不易发生故障
- C.调压偏差小
- D.动态压力超调量小
-
调节液动换向阀左端阻尼器使其节流口关小,则阀芯移动速度______。
- A.向左减慢,向右不变
- B.向左不变,向右减慢
- C.向左右都减慢
- D.向左右都不变
-
M型三位四通换向阀中位时______。
- A.通油泵的油口锁闭,通执行机构的两个油口相通
- B.通油泵的油口卸荷,通执行机构的两个油口锁闭
- C.通油泵的油口和通执行机构的两个油口都锁闭
- D.通油泵的油口和通执行机构的两个油口都卸荷
-
对开度既定的节流阀的流量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 A.阀前后油压之差
- B.油温
- C.节流口吸附层厚度
- D.油污染程度
-
以下液压控制阀中属于方向控制阀的是______。
- A.直控顺序阀
- B.卸荷阀
- C.背压阀
- D.低压选择阀
-
如4题图所示,该系统开始工作时, ______向系统供油。
- A.泵1
- B.泵2
- C.泵1、泵2同时
- D.不一定
-
调速阀稳定流量主要是靠自动改变______开度。
- A.节流阀
- B.定差减压阀
- C.定差溢流阀
- D.定值溢流阀
-
如4题图所示,此系统为______。
- A.高压供油系统
- B.低压供油系统
- C.高、低压油泵串联供油系统
- D.高、低压油泵并联供油系统
-
如4题图所示, 如果执行机构中的油压继续升高,达到阀件3的开启压力时______。
- A.泵1和泵2同时向执行机构供油
- B.只有泵2向执行机构供油,泵1卸载
- C.只有泵1向执行机构供油,泵2卸载
- D.因为溢流阀开启,所以两台泵都不能向执行机构供油,两台泵都属于卸载状态
-
调速阀是通过调节______来调节执行机构工作速度。
- A.油泵流量
- B.执行机构供油流量
- C.执行机构供油压力
- D.换向阀移动距离
-
如下图所示,阀件3是______阀。
- A.安全
- B.卸荷溢流
- C.电磁溢流
- D.定值减压
-
“液压锁”通常是由一对______组成。
- A.直控顺序阀
- B.外控顺序阀
- C.液控单向阀
- D.单向节流阀
-
定值减压阀通常是保持______稳定。
- A.阀前压力
- B.阀后压力
- C.阀前后压差
- D.溢流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