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二管轮(船舶辅机)试题练习2
-
锅炉满水保养超过一定期限仍需继续保持时,应______。
- A.加热驱氧,化验碱度
- B.适量加水,以防泄漏
- C.适当提高碱度标准
- D.加投硝酸钠
-
碱洗锅炉当______后则可以停止煮洗。
- A.炉水碱度降为零
- B.炉水碱度停止下降
- C.水垢完全消除
- D.进行8~10h
-
锅炉运行中汽压突然下降不会是因为______。
- A.负荷突然增加
- B.锅炉水管破裂
- C.汽水共腾
- D.燃油中含水多
-
锅炉进行底部排污时,每次排污量可按排至______水位计高度考虑。
- A.最低
- B.1/3~1/2
- C.1/2~2/3
- D.2/3以上
-
关于燃油辅锅炉,下列说法中错的是______。
- A.大多数远洋船锅炉使用比主柴油机稍差的燃油
- B.紧急时可在甲板走廊远距离切断燃油供应
- C.长时间停炉前应改烧一段时间柴油
- D.设点火喷油嘴时主喷油嘴不用电点火器点火
-
采用回油式喷油器的锅炉在汽压过低时应______。
- A.开大回油阀和风门
- B.关小回油阀和风门
- C.开大回油阀并关小风门
- D.关小回油阀并开大风门
-
自动锅炉的火焰感受器是一个______。
- A.温度传感器
- B.热敏元件
- C.光电元件
- D.热电偶
-
选择废气锅炉依据的主要参数是______。
- A.蒸汽工作压力和受热面积
- B.蒸汽工作压力和蒸发量
- C.蒸汽温度和蒸发量
- D.蒸汽温度和受热面积
-
发现锅炉安全阀开启后再关闭时汽压降低太多,想提高关闭压力可______。
- A.增大弹簧张力
- B.减小弹簧张力
- C.旋高调节圈
- D.旋低调节圈
-
制冷装置中贮液器的液位在正常工作时以保持_______为宜。
- A.1/2~2/3
- B.80%左右
- C.1/3~1/2
- D.能见到即可
-
制冷系统放空气有可能在______处进行。
- A.贮液器顶部
- B.吸入阀多用通道
- C.膨胀阀进口
- D.冷凝器顶部
-
空调取暖工况向送风喷入蒸汽或水雾,是因为______。
- A.需要净化送风
- B.外界空气相对湿度太低
- C.外界空气含湿量太低
- D.室内空气需保持比室外更大的相对湿度
-
从充剂阀向制冷系统充注制冷剂时,以下做法中错的是______。
- A.关贮液器出液阀
- B.开足冷凝器冷却水
- C.开所有冷库电磁阀(只要高温库温度未到0℃以下)
- D.开干燥器旁通阀
-
我国国标规定,在环境温度高达43℃或冷却水温达33℃时,开启式制冷压缩机滑油温度不应高于______℃。
- A.60
- B.70
- C.76
- D.80
-
空调制冷装置热力膨胀阀多用外平衡式,因为其______。
- A.制冷量大
- B.蒸发温度高
- C.制冷剂流过冷风机压降大
- D.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大
-
制冷装置冷凝器设水量调节阀的主要好处是______。
- A.防止冷凝压力太高
- B.防止冷凝压力变化太大
- C.防止冷凝压力太低
- D.节约冷却水耗量
-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在曲轴箱内设电加热器是为了______。
- A.降低滑油粘度,便于起动
- B.防止起动时“奔油”
- C.提高吸气过热度
- D.防止冬季滑油凝固
-
会使压缩制冷装置蒸发温度降低的是______。
- A.冷库新进一批货物
- B.清除蒸发器结霜
- C.增加膨胀阀开度
- D.增加压缩机工作缸数
-
氟利昂开启式活塞制冷压缩机的滑油分离器分出的滑油通常是______。
- A.放至油污柜
- B.排回到吸气管
- C.直接排回到曲轴箱
- D.经吸气腔回油孔回到曲轴箱
-
二氧化碳浓度对______库食物保质时间有影响。
- A.鱼
- B.肉
- C.菜
- D.任何
-
______一般不造成制冷剂在膨胀阀前“闪气”产生气体。
- A.冷凝压力太低
- B.液管流阻过大
- C.液管吸热过多
- D.液管上行高度大
-
会使液压系统出现液压冲击的是______。
- A.油温过高
- B.流量过大
- C.换向较快
- D.工作压力过高
-
关于锚机的以下说法错的是______。
- A.通常同时设有绞缆卷筒
- B.电动锚机要设减速机构
- C.抛锚必须脱开离合器
- D.刹车常用手动控制
-
内曲线液压马达要求0.5~1MPa回油背压,主要是为防止______。
- A.空气进系统
- B.出现“爬行现象”
- C.排油段滚轮脱离导轨
- D.产生液压冲击
-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推荐以辅泵向吸入侧供油,并不是为了______。
- A.防止“气穴”现象
- B.提高容积效率
- C.避免柱塞球铰受拉
- D.提高排出压力
-
蓄能器在液压系统中不具备的功能是______。
- A.停泵期间系统保持一定的供油压力
- B.减小液压冲击
- C.防止液压泵过载
- D.增大瞬时供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