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二管轮(船舶辅机)试题练习1
-
如47题图所示,此系统为______。
- A.高压供油系统
- B.低压供油系统
- C.高、低压油泵并联供油系统
- D.高、低压油泵串联供油系统
-
如47题图所示,如果负载升高,执行机构中的油压继续升高,达到阀件3的开启压力时______。
- A.泵1和泵2同时向执行机构供油
- B.只有泵1向执行机构供油,泵2卸载
- C.只有泵2向执行机构供油,泵1卸载
- D.因为溢流阀开启,所以两台泵都不能向执行机构供油,两台泵都属于卸载状态
-
如47题图所示,该系统开始工作时,______向系统供油。
- A.泵1
- B.泵2
- C.泵1、泵2同时
- D.不一定
-
在液压系统中,定压溢流阀可用来保持______稳定。
- A.阀前压力
- B.阀后压力
- C.阀前后压差
- D.溢流流量
-
如图所示,阀件3是______阀。
- A.安全
- B.卸荷溢流
- C.电磁溢流
- D.定值减压
-
空压机气缸冷却水温以不低于______℃为宜。
- A.0
- B.10
- C.20
- D.30
-
不会造成空压机排气量下降的是______。
- A.气阀弹簧断裂
- B.气缸冷却不良
- C.缸头垫片厚度减小
- D.空气滤器脏堵
-
空压机的排气量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排送的______状态空气体积。
- A.排气
- B.第一级吸气
- C.标准
- D.第二级吸气
-
两台向空气瓶供气的船用空压机分别由两只压力继电器自动控制起停,如产生调节动作的压力值分别为2.4、2.5、2.9、3.0(MPa),气瓶在______MPa压力范围内只可能有一台空压机运转。
- A.2.4~2.5
- B.2.9~3.0
- C.2.4~2.9
- D.2.5~3.0
-
决定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维修周期的主要因素通常是______的工作寿命。
- A.空气滤清器
- B.气阀
- C.活塞
- D.轴承
-
两台同型离心泵,单独向某系统供液时工作扬程接近关闭扬程,如希望得到尽量大的流量,应______使用。
- A.串联
- B.并联
- C.视液体性质而定
- D.视排出容器高度而定
-
水喷射泵工作液体或引射液体温度过高最容易在________处产生气穴。
- A.喷嘴出口
- B.吸入室进口
- C.混合室喉部
- D.扩压室出口
-
离心泵的管理中,错误的是______。
- A.起动前用手转动联轴器1~2转
- B.关闭排出阀起动时,一般不应超过5~10分钟,以防泵发热
- C.运转时轴承温升不超过35℃
- D.停泵时,也应先关排出阀
-
用节流调节法改变泵的流量一般应改变______阀的开度。
- A.吸入
- B.排出
- C.旁通
- D.安全
-
离心泵在额定工况效率最高是因为该工况______损失最小。
- A.漏泄
- B.机械摩擦
- C.泵内液体摩擦
- D.液体进出叶轮撞击
-
三螺杆主滑油泵的旁通调压阀不适合用来______。
- A.做安全阀用
- B.大范围调节流量
- C.适当调节工作压力
- D.关排出阀卸压起动
-
______会造成齿轮泵无法建立起足够低的吸入压力。
- A.吸入管路堵塞
- B.吸入管路漏气
- C.油的粘度过大
- D.排出管路泄漏
-
齿轮泵排出压力超过额定值不会导致______。
- A.轴承负荷加大
- B.磨损加剧
- C.电机过载
- D.流量急剧减小
-
齿轮泵会产生困油现象的原因是:
- A.排出口太小
- B.转速较高
- C.齿轮端面间隙调整不当
- D.部分时间两对相邻齿同时啮合
-
用50Hz交流电的电动往复泵如接60Hz电源,以下说法错的是______。
- A.泵阀敲击加重
- B.电动机输出功率增大
- C.流量约提高20%
- D.泵阀关闭滞后程度增大
-
电动往复泵吸入真空度很低,吸不上水,不可能是因为:
- A.泵阀漏泄严重
- B.吸入管漏气
- C.活塞环失去弹性
- D.吸入滤器堵塞
-
齿轮泵不宜用来输水主要是因为______。
- A.漏泄严重
- B.效率太低
- C.磨损严重
- D.锈蚀严重
-
往复泵排出阀弹簧张力加大会______。
- A.增加泵阀敲击可能性
- B.降低泵容积效率
- C.提高泵水力效率
- D.利于阀无声工作
-
电动往复泵流量不均匀的原因是______。
- A.活塞运动速度不均匀
- B.转速太慢
- C.液体的惯性力大
- D.曲柄角速度不均匀
-
泵的扬程是指单位重量液体通过泵后所增加的能量,其单位是______。
- A.焦耳
- B.帕斯卡
- C.米
- D.瓦
-
往复泵如果反转,则______。
- A.不能排液
- B.吸、排方向不变
- C.安全阀顶开
- D.原动机过载
-
不属于回转式容积泵的是:
- A.水环泵
- B.齿轮泵
- C.螺杆泵
- D.旋涡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