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7年井下作业初级工试题题库(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有气顶的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油层压力不断下降、气顶随之膨胀,而把油流挤入井内,这种驱动方式称为气顶驱动。

    • 正确
    • 错误
  2. 当产量的偏差分析认为是生产压差不足引起的,可通过压裂改造压差。

    • 正确
    • 错误
  3. 达西定律是作为估算油井产量,分析油井产量影响因素的基本定律。

    • 正确
    • 错误
  4. 油田开采过程的中、后期,可以避免油井的出水。

    • 正确
    • 错误
  5. 从理论上讲,若油气藏绝对均质,采收率与井距大小无关。井数的多少只影响开采的时间。

    • 正确
    • 错误
  6. 一级储量可靠程度要求达90%以上,它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的依据和基础。

    • 正确
    • 错误
  7. 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总体积与岩石有效孔隙体积之比。

    • 正确
    • 错误
  8. 凡能使石油、天然气在其孔隙、空洞和裂缝中流通、聚集和储存的岩层(岩石)均叫储油层。

    • 正确
    • 错误
  9. 含水边缘是指油和水的内部分界线以内,只有油而没有水。

    • 正确
    • 错误
  10. 一般油、气藏中均存在有游离气。

    • 正确
    • 错误
  11. 充满在岩石中的水在流动中带动了油、气运移,油、气在水中又产生上浮现象。

    • 正确
    • 错误
  12. 地壳上的油气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 正确
    • 错误
  13. 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地层中的水竭力把石油从泥岩层中挤入砂岩层内。

    • 正确
    • 错误
  14. 压力驱使油气运移决定于上覆沉积物体所产生的负荷压力大小而与地质构造动力无关。

    • 正确
    • 错误
  15. 油、气从生油层运移至储油层,主要靠压力、毛细管力和扩散作用。

    • 正确
    • 错误
  16. 地层的裂缝(裂隙)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和油气储存的有利场所。

    • 正确
    • 错误
  17. 油、气生成分有机生成和无机生成两大学派,其中有机生成学派占统治地位。

    • 正确
    • 错误
  18. 地层中富含有机质的岩层称为生油层。

    • 正确
    • 错误
  19. 生物灰岩是碳酸盐岩的一种,是良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

    • 正确
    • 错误
  20. 生油层只有粘土岩类生油层。

    • 正确
    • 错误
  21. 油、水样在试油求产过程中一般分班采样,但两个样品之间至少间隔()以上。

    • A.2h
    • B.4h
    • C.8h
    • D.16h
  22. 做原油全分析取样数量应为()。

    • A.200mL
    • B.500mL
    • C.1000mL
    • D.1500mL
  23. 替喷法中的一次替喷,即一次将油管下到离人工井底()左右,用替喷液将压井液替出。然后上提油管至油层上部10~15m。

    • A.1~2m
    • B.5~6m
    • C.8~10m
    • D.15~20m
  24. 在试油作业中,射孔前的主要工序是()。

    • A.通井、冲砂、洗井、试压
    • B.洗井、通井、冲砂、试压
    • C.试压、洗井、通井、冲砂
    • D.通井、试压、洗井、冲砂
  25. 外径为139.7mm的套管清水增压试压标准(),观察时间30min,压力降落不大于0.2MPa。

    • A.10MPa
    • B.15MPa
    • C.20MPa
    • D.25MPa
  26. 油、气田开发生产所部署的井统称为()。

    • A.开发井
    • B.预探井
    • C.详探井
    • D.参数井
  27. 为挽回死油区储量损失,改善注水效果,调整平面矛盾而补钻的井称为()。

    • A.探井
    • B.资料井
    • C.观察井
    • D.调整井
  28. 寒武纪距今年数()亿年。

    • A.4.90~5.43
    • B.4.38~4.90
    • C.4.10~4.38
    • D.3.55~4.10
  29. 界是()的年代地层单位。

    • A.最大
    • B.第二级
    • C.第三级
    • D.第四级
  30. 群是()的岩石地层单位。

    • A.最小
    • B.组内的次一级
    • C.中级
    • D.最大
  31. 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系、统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

    • A.纪、世、期
    • B.代、纪、世
    • C.世、期、时
    • D.代、世、时
  32. 地质年代的中生代包括()。

    • A.第四纪和第三纪
    • B.第三纪和白垩纪
    • C.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
    • D.二叠纪和石炭纪
  33. 油藏水压驱动方式主要依靠()而将油气排出。

    • A.油层中分离出的天然气的弹性作用
    • B.边水、底水和注入水的侵入
    • C.岩层和原油本身的弹性能量
    • D.油藏顶部天然气
  34. 当油井投入生产以后,油气从油层中流向井底是靠()。

    • A.油层中溶解气
    • B.储量大小
    • C.油层压力
    • D.油层深度
  35. 一级储量可靠程度要求达到()。

    • A.90%以上
    • B.80%左右
    • C.小于10%
    • D.30%~50%左右
  36. 当产量的偏差分析认为是渗透性不好而引起的,可采用()等措施改善油层的渗透性。

    • A.酸化、压裂
    • B.注水
    • C.增大压差
    • D.缩小井距
  37. 达西定律可作为估算油井(),分析油井产量影响因素的基本定律。

    • A.储量
    • B.产量
    • C.生产压差
    • D.地层压力
  38. 从理论上讲,若油、气藏绝对均质,则()。

    • A.采收率与井距大小无关
    • B.井距越大,采收率越小
    • C.井距越小,采收率越大
    • D.合理井距,采收率最高
  39. 对于孔隙砂岩油、气田计算储量的方法一般采用()。

    • A.物质平衡法
    • B.压降法
    • C.产量递减法
    • D.体积法
  40. 含水率是指()。

    • A.油井日产水量与日产油量之比
    • B.油井日产油量与日产液量之比
    • C.油井日产水量与日产液量之比
    • D.油井日产油量与日产水量之比
  41. 目前在我国,凡是()的油、气藏,属于工业油气藏。

    • A.有油气显示
    • B.有自溢能力
    • C.有产油气能力
    • D.投资费用低于采出价值
  42. 压力系数是指()。

    • A.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之比
    • B.原始地层压力与静压之比
    • C.原始地层压力与目前地层压力之比
    • D.静压与静水柱压力之比
  43. 如果用Q表示流体通过岩石的流量,A表示流体通过岩石的横截面积,L表示流体通过岩石所经过的距离,Δp表示流体通过岩石的前后压差,μ表示流体的粘度,则根据达西定律其渗透率计算公式为()。

    • A.    
    • B.    
    • C.    
    • D.    
  44. 含油饱和度指的是()。

    • A.岩石孔隙中的含油体积与岩石有效孔隙体积的比
    • B.岩石孔隙中的含油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
    • C.岩石孔隙中的含油体积与岩石面积的比
    • D.岩石孔隙中的含油体积与岩石厚度的比
  45. 地壳上油气分布受()的控制。

    • A.勘探、开发技术条件
    • B.生油、运移和聚集条件
    • C.国家经济条件
    • D.自然环境
  46. 岩石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称为()。

    • A.有效孔隙度
    • B.绝对孔隙度
    • C.无效孔隙度
    • D.相对孔隙度
  47. 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分布是()。

    • A.油在上,水在中,气在下
    • B.水在上,油在中,气在下
    • C.气在上,水在中,油在下
    • D.气在上,油在中,水在下
  48. 地下油气运移是()。

    • A.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
    • B.在低浓度区内部
    • C.在高浓度区内部
    • D.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
  49. 油、气、水三者在油气藏内的分布关系是按照()分布。

    • A.密度
    • B.浓度
    • C.粘度
    • D.温度
  50. 地下物质的分子在运动时,总是使得各方面的浓度趋于一致,这种分子力产生的油气运移称为( )。

    • A.扩散作用
    • B.渗透作用
    • C.弹性作用
    • D.离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