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仓管员理论考试题及答案(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根据粮食含水量及环境温度的关系,储粮可分为()。

    • A.等外粮
    • B.安全粮
    • C.半安全粮
    • D.陈化粮
    • E.危险粮
  2. 下列情况中对磷化氢熏蒸不利的因素有()。

    • A.粮食水分高
    • B.粮温低于10℃
    • C.刮风下雨
    • D.通入二氧化碳
    • E.温度合适
  3. 储粮害虫防治的原则是()。

    • A.安全
    • B.有效
    • C.经济
    • D.彻底
    • E.无毒
  4. 储粮通风的主要作用是()。

    • A.除虫
    • B.降温
    • C.降水
    • D.调质
    • E.除杂
  5. 粮食的保管方式分为:()

    • A.低温保管
    • B.准低温保管
    • C.双低保管
    • D.露天保管
    • E.常规保管
  6. 粮食在储藏期间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 A.温湿度
    • B.水分
    • C.品质
    • D.杂质
    • E.害虫
  7. 粮库安全生产要坚持周检查制度,其检查重点是()。

    • A.火源
    • B.机械设备
    • C.药品库
    • D.电源
    • E.水源
  8. 各级储备粮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一符、三专、四落实”,其中:“四落实”是指:()

    • A.数量落实
    • B.质量落实
    • C.品种落实
    • D.地点落实
    • E.人员落实
  9. 粮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有()。

    • A.糖类
    • B.蛋白质
    • C.脂类
    • D.维生素
    • E.矿物质
    • F.水分
  10. 粮油籽粒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组成。

    • A.皮层
    • B.子叶
    • C.胚
    • D.种皮
    • E.胚乳
  11. 下列粮食的胚中不含淀粉的有()。

    • A.小麦
    • B.玉米
    • C.稻谷
    • D.高梁
    • E.大豆
  12. 粮食品质测定监测周期为()。

    • A.每年3月
    • B.每年9月
    • C.每半年
    • D.一年
    • E.每季度量
  13. 粮情检查时,应接照“三先”顺序检查,即()。

    • A.先仓外后仓内
    • B.先原粮后成品粮
    • C.先无虫粮后有虫粮
    • D.先散装粮后包装粮
    • E.先器材后货站
  14. 专卡的填写要求()。

    • A.及时、准确
    • B.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得涂改。
    • C.专卡合计数应与保管账、统计账、财务账相符
    • D.根据具体粮食品种,填写相应的项目。
  15. 磷化氢熏蒸记录包括()。

    • A.仓温、粮温
    • B.粮食水分
    • C.仓房体积、粮堆体积
    • D.虫害密度
    • E.密闭方法
  16. 填写出入库凭证:()。

    • A.出入库通知单
    • B.质量检验报告
    • C.出库检斤单
    • D.入库检斤单
    • E.入库质量检验报告
  17. 由于新粮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因此新粮入库后的()个月内应加强管理。

    • A.2
    • B.3
    • C.4
    • D.5
  18. 通常所测得的粮食水分是指()。

    • A.自由水
    • B.束缚水
    • C.自由水与束缚水之和
    • D.平衡水
  19. 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长江以北地区粮食储存年限规定为:小麦(),玉米2-3年。

    • A.3-5
    • B.2-3
    • C.1-2
    • D.2-3
  20. 水分是粮油中的一个重要的化学成分,谷类粮食的水分一般约为()。

    • A.12.5%-14%
    • B.10%-12%
    • C.8%-9%
    • D.12%-13%
  21. 库存粮油应做到的“五分开”是指:不同品种、不同等级、()、新陈粮油、有虫粮和无虫粮分开。

    • A.安全粮和非安全粮
    • B.宜存粮油和陈化粮
    • C.安全和非安全水分
  22. ()是做好粮食仓储工作的基础。

    • A.忠于职守,认真负责
    •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C.遵纪守法,保守秘密
    • D.爱岗敬业,精益求精
  23. 对粮食仓储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是()

    • A.爱粮如命,爱库如家
    • B.为人民服务
    • C.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
    • D.库荣我荣,库衰我耻
  24.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

    • A.基本方针
    • B.基本政策
    • C.根本措施
    • D.基本国策
  25. 使用粮温计检查粮温时,粮温计插入粮堆后要经过()分钟后,才能读取温度数值。

    • A.30
    • B.20
    • C.10
    • D.5
  26. 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实行()与“定期维修保养”相结合的方式。

    • A.更换与保养
    • B.使用与操作保养
    • C.经常性维护保养
    • D.维护与操作保养
  27. 露天堆放粮油一般可分为露天围包散装和()两种堆放形式。

    • A.露天散装
    • B.露天包装通风垛
    • C.露天包装实垛
    • D.露天囤
  28. 粮油堆装要合理,散装仓房()储存粮油,确保粮仓及人身安全。

    • A.少装
    • B.适量装
    • C.禁止超高超量
    • D.多装
  29. 劳动保护的任务,从总体上讲就是解决()之间的矛盾。

    • A.安全与发展
    • B.安全与经济
    • C.安全与生产
    • D.生产与发展
  30. 采用“磷化氢+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时,应先通入二氧化碳,()分钟后再通入磷化氢。

    • A.10
    • B.5
    • C.15
    • D.20
  31. 北京市储备粮业务单据的规定表格的保存,要求粮食出库后至少再保存()年。

    • A.1
    • B.3
    • C.5
    • D.5年以上
  32. 麦蛾成虫的触角为()。

    • A.丝状
    • B.棍棒状
    • C.鞭状
    • D.念珠状
  33. 高的平房仓是指跨度为()米以上,粮堆高的6米以上的平房仓。

    • A.15
    • B.20
    • C.25
    • D.21
  34. 装粮线的()一般是以小麦为基准而设计的。

    • A.高的
    • B.宽度
    • C.长度
    • D.体积
  35. 道德对人们行为所干涉的范围()。

    • A.要比法律窄
    • B.要比法律广泛
    • C.与法律不可比
    • D.与规章制度相同
  36. 粮食的安全水分是指粮食的()水分。

    • A.最高
    • B.最低
    • C.平均
    • D.半安全
  37. 按粮油质量标准的形式分类可分为:()

    • A.实务标准
    • B.地方标准
    • C.企业标准
    • D.国家标准
  38. 如果需在10月底对粮堆进行熏蒸杀虫,你认为合理的常规投药位置应在().

    • A.将整个粮堆的用药量均匀布点于上层
    • B.将整个粮堆的用药量均匀地分三层布点于粮堆
    • C.根据粮堆气流确定上层中央为主要布点区和粮堆底层均匀布点
  39. 获得理想的磷化氢熏蒸杀虫效果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足够的熏蒸气体浓度、熏蒸气体在粮堆内达到均匀分布和()。

    • A.短时间内维持高熏蒸气体浓度
    • B.新型熏蒸剂
    • C.长时间保持很低的熏蒸气体浓度
    • D.有效的熏蒸气体度在粮堆内维持足够的时间
  40. 使用粮温计检查粮温时,粮温计插入粮堆后要经过()分钟后,才能读取温度数值。

    • A.30
    • B.20
    • C.10
    • D.5
  41. 道德对人们行为所干涉的范围()。

    • A.要比法律窄
    • B.要比法律广泛
    • C.与法律不可比
    • D.与规章制度相同
  42. 粮情检测系统控制室应达到(),通风,且防尘性能良好的要求。

    • A.干燥
    • B.采光
    • C.密闭
    • D.隔热
  43. 采用启闭门窗控制粮油水分时,注意环境条件的(B)对控制粮油水分的影响。

    • A.变化
    • B.湿度
    • C.氧浓度
    • D.温差
  44. 通常所测得的粮食水分是指()。

    • A.自由水
    • B.束缚水
    • C.自由水与束缚水之和
    • D.平衡水
  45. 直接评价粮食食用品质的方法是()。

    • A.感观指标评价
    • B.化学指标评价
    • C.营养指标评价
    • D.物理指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