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银审核员高级工(单选题)专项练习1
-
根据审计证据的重要性要求,在签定审计证据时,不应考虑 ( )
- A.数量大的事项
- B.数量大性质不严重的事项
- C.数量零星的事项
- D.数量小性质严重的事
-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哪项内容不具有强制性( )
- A.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 B.独立审计具体准则
- C.执业规范指南
- D.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
某注册会计师于2002年5月17日完成了对某公司2001年度的审计,2002年5月20日准备签发审计报告,则审计报告日为( )
- A.2001年12月31日
- B.2002年5月17日
- C.2002年1月1日
- D.2002年5月20日
-
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 )
- A.标准误差
- B.可容忍性误差
- C.标准方差
- D.预期总体误差
-
民间审计属于( )
- A.专项审计
- B.强制审计
- C.任意审计
- D.突击审计
-
内部控制的总评主要是指( )
- A.评价企业会计监督系统
- B.依赖程度评价
- C.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 D.风险程度评价
-
预计总体误差为零开始,边抽样边审查评价来完成抽样审计工作的方法称为( )
- A.停走抽样
- B.发现抽样
- C.变量抽样
- D.属性抽样
-
文字描述的不足表现在( )
- A.系统性差
- B.难以将所有应调查项目包含在内
- C.易于流于形式
- D.较为抽象、细节难辩
-
下列哪种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具有法定证明效力( )
- A.国家审计报告
- B.民间审计报告
- C.国际审计报告
- D.内部审计报告
-
采用监盘法一般能取得较为可靠的( )
- A.实物证据
- B.书面证据
- C.口头证据
- D.环境证据
-
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为规范和总结整个审计工作,并发表审计意见所形成的审 计工 作底稿是( )
- A.业务类工作底稿
- B.一般工作底稿
- C.综合类工作底稿
- D.专用工作底稿
-
凡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全部合格者,可以申请成为( )
- A.执业会员
- B.名誉会员
- C.非执业会员
- D.团体会员
-
采取下列哪种方法获得的审计证据品质低,证据力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 )
- A.询问法
- B.盘存法
- C.函证法
- D.分析法
-
构成一项审计活动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是( )
- A.审计人
- B.被审计人
- C.审计委托人
- D.审计关系人
-
如果应付账款所属明细科目出现借方余额,审计人员应提请在资产负债表的( )项目列示。
- A.应收账款
- B.预收账款
- C.应付账款
- D.预付账款
-
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成果和资金使用效果等进行的审计称为( )
- A.财政财务审计
- B.经济效益审计
- C.财经法纪审计
- D.经济责任审计
-
对于注销的应收账款,会计部门应在( )中予以登记,同时进行追踪控制,以防随后收回时被内部人员贪污。
- A.备查账簿
- B.销售发票
- C.明细账
- D.销售合同
-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表示不满时应向上级审计机关提出( )。
- A.复审
- B.起诉
- C.复核
- D.复议
-
一般来讲,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是( )。
- A.审计人员
- B.审计机关的项目负责人
- C.企业管理人员
- D.被委托的第三人
-
核对借方余额合计和贷方余额合计是否相符是会计记录核对的哪种( )。
- A.账表核对
- B.账账核对
- C.账实核对
- D.账证核对
-
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 A.准备阶段
- B.实施阶段
- C.终结阶段
- D.审批阶段
-
实物证据通常能证明( )
- A.实物资产的所有权
- B.实物资产是否存在
- C.实物资产计价的准确性
- D.有关会计记录是否正确
-
检查被审单位销售截止时,最可能发现的问题是( )
- A.应收账款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正确
- B.销售退回的产品未入库
- C.超额的销售折扣
- D.当年未入账的销售业务
-
函证银行存款不能证明的是( )
- A.确定被审计单位银行存款使用的合法性
- B.了解银行存款的存在
- C.了解被审单位欠银行的债务
- D.发现被审单位未登记的银行存款
-
下列项目中,属于间接或有负债的是( )
- A.税务纠纷
- B.未决索赔
- C.应收账款抵押借款
- D.未决诉讼
-
“存在与发生”的认定,与会计报表驵成要素的( )有关
- A.高估
- B.低估
- C.精确性
- D.以上答案都对
-
“完整性”的认定,与会计报表驵成要素的( )有关
- A.高估
- B.低估
- C.精确性
- D.以上答案都对
-
为实现“真实性”审计目标,正确的审计路线是( )
- A.从明细账审查至原始凭证
- B.从原始凭证审查至明细账
- C.以上二种方法均可
- D.CPA可依经验判断,选取适当的方法
-
下列何种情况下,折旧费可能计提不足( )
- A.固定资产投保的价值大大超过其帐面价值
- B.有大量已提完折旧的固定资产
- C.固定资产报废时常常伴有较大余额的损失
- D.不断地购进相关的新的固定资产
-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应收项目的函证对象时,下列各项中首先考虑的是( )
- A.应收票据的承兑人
- B.应收控股大股东的巨额货款
- C.存款余额为零的开户银行
- D.应收A公司近期形成的3000元货款
-
“存在与发生”、 “完整性”的认定,分别与以下哪项财务报表要素有关( )
- A.低估和高估
- B.高估和低估
- C.低估和低估
- D.高估和高估
-
从编号001—200的凭证中抽取20张进行审计,假定以017号为随 机起点,采用系统抽样法,顺序抽取的第4个样本号为( )
- A.047
- B.097
- C.087
- D.057
-
无法支付或无需支付的应付帐款应记入( )
- A.管理费用
- B.资本公积
- C.营业外收入
- D.其它业务收入
-
某项专利技术法律保护期12年,可受益8年,在10年内领先市场,其摊 销年限( )
- A.12年
- B.10年
- C.8年
- D.不超过8年
-
函证应付账款时,下列对象中最不应该考虑的是( )
- A.较大金额的债权人
- B.企业重要供货人
- C.较小金额的债权人
- D.上年度的债权人及不送对账单的债权人
-
与 “存在或发生”认定相对应的一般审计目标是( )
- A.真实性
- B.完整性
- C.所有权
- D.估价
-
独立审计是按照( )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
- A.注册会计师法
- B.独立审计准则
- C.财务会计法规
- D.合同协议
-
会计报表的合法性是指符合( )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 A.企业法
- B.会计法
- C.企业会计准则
- D.中央与地方的财务规定
-
如果资产负债表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为50万元,而损益表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则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应为( )万元
- A.50
- B.100
- C.150
- D.75
-
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总会由于各种原因,如毁损、出售、盘亏等,退出企业,该业务在系统中通过( )操作来完成。
- A.原值减少
- B.累计折旧调整
- C.资产减少
- D.使用状况调整
-
固定资产的对帐功能主要是:固定资产系统与( )进得对帐的工作。
- A.总帐系统
- B.应收系统
- C.UFO报表系统
- D.成本管理
-
存货核算产品特性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支持全月平均、移动平均、先进先出、个别计价、计划价核算多种成本计价方式
- B.提供按仓库、部门、存货3种核算方式
- C.支持普通采购、委外、代管采购、暂估业务、普通销售、分期收款发出商品业务、委托收款发出商品业务、假退料业务、直运销售业务、其它业务成本核算
- D.不支持按批次计价
-
关于应付款管理的产品特性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支持从采购等系统提交的付款申请单,进行付款处理,实现资金支出业务的源头控制
- B.支持同一单位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往来单位应收应付账款处理
- C.对采购业务产生的费用,提供采购费用单形成应付单,并提供付款处理
- D.提供应收票据的管理,对票据的登记、计息、背书、贴现、转出、等面额换票、找零换票进行处理
-
关于应收款管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提供对销售管理系统的销售发票进行审核,确立应收账款处理
- B.提供应收单的录入,解决除销售业务外形成的应收账款的立账处理
- C.支持对应收款项的收款处理。可以依据客户、项目、合同、业务员等条件,选择应收款进行收款处理,可分期自动形成收款单并核销。
- D.不支持同一单位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往来单位的应收应付账款的处理
-
关于总账的核算顺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填制凭证-主管签字-审核凭证-结账-记账
- B.填制凭证-出纳签字-审核凭证-结账-记账
- C.填制凭证-出纳签字-审核凭证-记账-结账
- D.出纳签字-填制凭证-审核凭证-记账-结账
-
总账系统中,在凭证中已经使用过的科目可以进行以下哪项操作( )。
- A.修改科目编码
- B.增加下级科目
- C.删除科目
- D.删除上级科目
-
关于总账模块产品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支持调整凭证,可以实现针对已结账年度及会计期间的会计调整
- B.提供批量审核和单张审核功能,并支持对照式审核
- C.提供明细账、总账、凭证、原始单据联查功能.
- D.不提供对辅助明细账的跨年度查询功能.
-
在填制中,要彻底删除一张凭证的操作步骤为( )
- A.先作废,再整理凭证
- B.作废
- C.整理凭证
- D.冲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