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单选试题(1)
-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 )。
- A.“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 B.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
- C.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
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
- A.艰苦奋斗
- B.实事求是
- C.理论联系实际
- D.勤俭节约
-
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 A.头脑中产生的
-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 C.“绝对观念”固有的
- D.从书本上学来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 A.主要内容
- B.理论基础
- C.核心部分
- D.实质和灵魂
-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 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 C.形式上是否新奇
-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因为( )。
-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 D.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感性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
- A.实践性
- B.科学性
- C.革命性
- D.开放性
-
认识的客体是( )。
-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
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质在于坚信( )。
- A.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 B.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 C.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 D.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
-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
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 )的观点。
- A.诡辩论
- B.唯心主义
- C.不可知论
- D.唯物主义
-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 )。
- A.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D.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②从实际出发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④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④
-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 B.联系的观点
- C.发展变化的观点
- D.实践的观点
-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界定的。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 B.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 C.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
- D.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区和单位,为表明政绩,弄虚作假和浮夸风严重,必须坚决制止。因为它违背了( )。
- A.规律是客观的
- B.矛盾是普遍的
- C.一切从实际出发
- D.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
-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变化
-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
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 )。
- A.全盘抛弃
- B.绝对否认
- C.全盘肯定
-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 )。
- A.矛盾的普遍性
- B.矛盾的特殊性
- C.矛盾的同一性
- D.矛盾的斗争性
-
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的观点,其性质是( )。
- A.辩证法的
- B.折衷主义的
- C.唯物主义的
- D.多元论的
-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 A.异因同果
- B.同因异果
- C.多因一果
- D.一因多果
-
经验论是( )。
- A.唯心主义的
- B.唯物主义的
- C.既可是唯心主义的,也可能是唯物主义的
- D.二元论的
-
哲学是( )。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
- A.保守和进步关系
- 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 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 D.对立统一的关系
-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直接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 A.意识有能动作用
- B.认识有能动作用
-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 D.物质决定意识
-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 A.唯心主义
- B.二元论
- C.辩证唯物主义
-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
- A.概念、判断、推理
- B.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 C.客体、主体、客体
- 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 A.阶级斗争
- B.社会基本矛盾
- C.人民群众
- D.统治阶级
-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 A.辩证统一的关系
- B.因果关系
-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 D.等同关系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
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 A.直立行走
- B.手脚分工
- C.抽象思维
-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
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C.事物的内部矛盾
- D.外力的推动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 B.本质决定现象
-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 D.内容决定形式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
“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关系的原理
-
真理是( )。
- A.经过经验检验的认识
- B.符合逻辑、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
- 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
- D.同客观世界相符合的认识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
-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 B.客观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观点
- D.不可知论
-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
- A.事物发展的动力
-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 C.事物发展的状态
-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
- A.人类的需要
- B.人类的创造力
- C.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
- D.人类的正确认识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