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试验技师考试及参考答案2020试题(1)
- 
				
用力不大,就可将小刀插入土层2—3厘米,松紧度等级为()。
- A.较松
 - B.较紧
 - C.紧实
 - D.坚实
 
 - 
				
()是作为培育的目的树种,它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木材产量较大或防护效能较好等),一般在林分中数量最多。
- A.伴生树种
 - B.灌木树种
 - C.主要树种
 - D.草本植物
 
 - 
				
同一株植物上可能同时存在雌花和雄花,即为()植物。
- A.雌雄异花
 - B.雌雄异株
 - C.雌雄同株
 
 - 
				
某马尾松树高12米,用材部分的长度4、7米,按专业调查规定划分为()。
- A.用材树
 - B.半用材树
 - C.薪材树
 - D.废材
 
 - 
				
播种方法中()是在经过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的造林地上,按一定行距进行播种的方法。
- A.撒播
 - B.穴播
 - C.飞播
 - D.条播
 
 - 
				
()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
- A.土壤
 - B.水分
 - C.温度
 - D.养分
 
 - 
				
()是目前评价立地质量采用最多的方法,即用一定的基准年龄优势木的平均高来评价立地质量。
- A.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
 - B.生活因子分级组合法
 - C.立地指数法
 - D.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
 
 - 
				
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此方法属于( )。
- A.森林植物检疫
 - B.林业技术防治
 - C.生物防治
 - D.物理机械防治
 
 - 
				
林地施肥应以()为主。
- A.有机肥
 - B.无机肥
 - C.氮肥
 - D.磷肥
 
 - 
				
对某食品中粗蛋白进行了6次测定,结果分别为59.09%、59.17%、59.27%、59.13%、59.10%、59.14%,标准偏差为()。
- A.0.06542
 - B.0.0654
 - C.0.066
 - D.0.065
 
 - 
				
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
- A.满足造林目的和满足树种生物学特性
 - B.满足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特点
 - C.满足造林目的和达到适地适树
 - D.达到适地适树和立地条件特点
 
 - 
				
物质的摩尔质量的定义为( )。
- A.1摩尔物质的质量
 - B.以克为单位表示的分子量
 - C.质量除以物质的量
 - D.以C-12的1/12表示的分子量
 
 - 
				
()是指物质依靠扩散或其它物理过程进入根内,由于它不需要代谢能量,故又称非代谢吸收。
- A.主动吸收
 - B.被动吸收
 - C.光合作用
 - D.呼吸作用
 
 - 
				
在造林树种确定后,根据树种的生态特性选与之相适应的立地条件称为()。
- A.选树适地
 - B.选地适树
 - C.改地适树
 - D.改树适地
 
 - 
				
植物的生活周期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它标志着幼年期的结束,成年期的开始。
- A.抽叶
 - B.发芽
 - C.生根
 - D.开花
 
 - 
				
核桃宜用()净种。
- A.水选
 - B.风选
 - C.筛选
 - D.粒选
 
 - 
				
根据乔木树种的种类,把森林群落划分为()两大类。
- A.同龄林和异龄林
 - B.单层林和复层林
 - C.人工林和天然林
 - D.单纯林和混交林
 
 - 
				
植物吸收矿质养分的主要部位是()。
- A.茎
 - B.叶
 - C.根
 - D.花
 
 - 
				
播种方法中()工效高,造林成本低,但作业比较粗放,裸露的种子易遭受自然的伤害或接触不到土壤而死。
- A.撒播
 - B.穴播
 - C.混播
 - D.条播
 
 - 
				
载玻片和盖玻片在清洗前可先在( )溶洗中浸泡1h。
- A.2%的盐酸
 - B.8%盐酸
 - C.2%的NaOH
 - D.6%NaOH
 
 - 
				
()就是在造林之前,清除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 A.抚育
 - B.管理
 - C.造林地的清理
 - D.造林地的整地
 
 - 
				
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被人们开发利用已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指森林的()
- A.生态效益
 - B.经济效益
 - C.社会效益
 - D.综合效益
 
 - 
				
()就是在造林之前,清除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 A.抚育
 - B.管理
 - C.造林地的清理
 - D.造林地的整地
 
 - 
				
森林的()是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方面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
- A.生态效益
 - B.环境效益
 - C.经济效益
 - D.社会效益
 
 - 
				
反坡梯田整地田面向内倾斜成3—15°反坡,埂内外侧均约()。
- A.30°
 - B.40°
 - C.50°
 - D.60°
 
 - 
				
高浓度的氢离子,可引起菌体表面( )水解,并破坏酶类活性。
- A.蛋白质
 - B.碳水化合物
 - C.脂多糖
 - D.脂蛋白
 
 - 
				
播种方法中()是在经过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的造林地上,按一定行距进行播种的方法。
- A.撒播
 - B.穴播
 - C.飞播
 - D.条播
 
 - 
				
施肥的时间最好是在( )。
- A.植物生长最需要营养物质时施放。
 - B.植物休眠期施放。
 - C.植物生长旺盛期施放。
 - D.秋季
 
 - 
				
下列属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是()。
- A.涵养水源
 - B.生产木材
 - C.生产果品
 - D.军事活动
 
 - 
				
酸性土一般用( )中和。
- A.石灰
 - B.石膏
 - C.硫磺
 - D.硫酸
 
 -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CO2和H2O,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称为()。
- A.光合作用
 - B.有养呼吸
 - C.碳同化
 - D.无养呼吸
 
 - 
				
苗木生产处理场所的面积控制在( )以下。
- A.20-25%
 - B.10-25%
 - C.20-30%
 - D.25-35%
 
 - 
				
造林地上各项直接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就是造林地的()。
- A.主导因子
 - B.立地条件
 - C.环境状况
 - D.生活条件
 
 - 
				
灌溉次数及灌溉量最好是( )。
- A.越多越好
 - B.一天一次
 - C.一天多次
 - D.土壤水分不足时就立即浇水,灌水量以能使水分浸润根系为宜。
 
 - 
				
林业生态工程的目标是建造某一区域(或流域)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稳定的()生态系统。
- A.森林
 - B.山地
 - C.复合
 - D.单一
 
 - 
				
下列测定方法中不能用于食品中铅的测定的是( )。
- A.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 B.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 C.EDTA-2Na滴定法
 - D.双硫腙光度法
 
 - 
				
下列标准代号属于国家标准的是( )。
- A.GB10792
 - B.ZBX66012
 - C.QB/TXXXX
 - D.Q/JXXX
 
 - 
				
下列( )不属于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 A.SI基本单位
 - B.SI辅助单位
 - C.米制
 - D.引导出单位
 
 - 
				
根外追肥在不产生肥害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溶液的浓度是( )。
- A.大量元素喷施浓度0.2—2%;微量元素:0.01—0.2%
 - B.大量元素喷施浓度0.01—2%;微量元素:0.1—0.2%
 - C.大量元素喷施浓度0.02—5%;微量元素:0.01—0.5%
 - D.大量元素喷施浓度2—10%;微量元素:1—5%
 
 - 
				
经济林对造林树种的要求是“()”。
- A.速生、丰产、优质
 - B.根系发达,根蘖性强
 - C.早实性,丰产性,优质性
 - D.火旺,产热量高
 
 - 
				
动植物残体全部分解,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形成黑色或暗色土层称为()。
- A.覆盖层
 - B.腐殖质层
 - C.灰化层
 - D.淀积层
 
 - 
				
在脂肪的分子中,脂肪酸和( )分子连接。
- A.几丁质
 - B.胞嘧啶
 - C.甘油
 - D.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