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路养护工技师试题(1)
-
某道路路幅宽度为24m,采用8粗2细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表观密度为1.9t/m3),施工长度为100m,问:沥青泥凝土用量为多少?
-
消除视差的方法是仔细地反复交替调节目镜和微倾螺旋。()
- 正确
- 错误
-
在水准测量中,中间点具有传递高程的作用。()
- 正确
- 错误
-
某道路起始桩号0+000,终点桩号为2+300,该道路全长多少?
-
花杆是用来标定直线方向的工具之一。()
- 正确
- 错误
-
路基土方的填挖有挖土、填土、半填半挖三种形式。()
- 正确
- 错误
-
人工拌和水泥混凝土应做到“三干三湿”的要求。()
- 正确
- 错误
-
桩号表示在地面上测设的道路中心线的桩位标志。()
- 正确
- 错误
-
道路的路拱度是指道路的纵向坡度。()
- 正确
- 错误
-
城市道路横断面一般有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三种形式。()
- 正确
- 错误
-
施工前应进行安全交底,施工现场要拉好红白安全带,放好马凳等安全设施,晚上要点灯。()
- 正确
- 错误
-
为了反映物体的空间形状,一般采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作投影面。()
- 正确
- 错误
-
振动压路机现有两种基本类型,光轮振动压路机和羊足轮振动压路机。()
- 正确
- 错误
-
在桌上的正上方有一盏灯,灯光照射在桌面上,在地面上产生的影子的大小比桌面小。()
- 正确
- 错误
-
水淬渣是液晶渣在热熔状态下冲水骤冷而成的松散颗粒。()
- 正确
- 错误
-
煤沥青是煤干馏制焦炭、煤气时的副产品。()
- 正确
- 错误
-
大地水准面上点的高为零。()
- 正确
- 错误
-
工程上长度单位为m,1km=1000m,1m=1000cm。()
- 正确
- 错误
-
路基压实前应先测定土的含水量,过干则均匀洒水,过湿则采取疏 干措施。()
- 正确
- 错误
-
为预留由于压实而下沉的高度称为抛高系数。()
- 正确
- 错误
-
柔性路面横断面一般采用修正三次抛物线型路拱形式。()
- 正确
- 错误
-
下列三视图中画法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道路按面层材料可分为白色路面和黑色路面。()
- 正确
- 错误
-
在图线中,下列线型表示土方填挖区的零点线的是()。
- A.中点划线
- B.细点划线
- C.粗双点划线
- D.中虚线
-
水准尺上“2”表示()。
- A.1.2cm
- B.1.2m
- C.2.1cm
- D.2.1m
-
粗粒式黑色碎石最大粒径为()mm。
- A.35(40)
- B.25
- C.15
- D.6
-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来测定地面上各点间的()。
- A.角度
- B.距离
- C.高差
- D.高度
-
丈量目测定线时,可使用花杆定位,其顺序应是()。
- A.由远到近
- B.由近到远
- C.由中间向两边延伸
- D.先易点后难点
-
铺砌混凝土石板后如发现有高低不平,应:()。
- A.局部降低或升高垫
- B.降低或升高石板的四条边或四个角下的垫层
- C.垫塞石块或碎砖等硬物
- D.降低或升高垫层,并刮平后,再重铺
-
里弄出入口处的侧石应降低,且()。
- A.与平石接平
- B.高出平石2cm左右
- C.高出平石5cm左右
- D.低于平石
-
隔离层或垫层的作用是()。
- A.防水
- B.防冻
- C.隔温
- D.A+B+C
-
排好侧石后,应先在侧石内侧(靠近人行道一边)()。
- A.用土方坞膀
- B.用石屑坞膀
- C.用水泥混凝土坞膀
- D.不用坞膀
-
拌制三渣基层材料是用()。
- A.煤渣+石灰渣+水淬渣
- B.水淬渣+粉煤灰+碎石
- C.道渣+水淬渣+石灰渣
- D.水淬渣+水泥+碎石
-
路基填土程序应()。
- A.由边到中,由低到高
- B.由中到边,由低到高
- C.由中到边,由高到低
- D.任意
-
路堑是指()路基。
- A.填方
- B.挖方
- C.半填半挖
- D.A、B、C任意
-
道路施工现场安全要求材料堆放离开消火栓距离为()。
- A.3m以内
- B.3m以外
- C.5m以内
- D.5m以外
-
道路的桩号表示()。
- A.里程
- B.标高
- C.道路中心线
- D.方向
-
下列三面投影的图画的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道路工程图中,右上角标在下列角标中表示,该图号为第5张图的是()。
- A.
- B.
- C.
- D.
-
()是开工前编制工程预算和竣工后进行工程决算的主要依据。
- A.预算定额
- B.概算定额
- C.施工定额
- D.定额
-
产量定额是()。
- A.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工日
- B.每工日所生产的产品
- C.单位时间内完成合格产品的数量
- D.工日定额与产量定额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