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水质检验工高级笔试考试试题精选
-
为使水中胶体颗粒絮凝生成绒体下降,关键是要使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
- 正确
- 错误
-
对于高浊度水流,净水流程可表示为:原水→预处理→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
- 正确
- 错误
-
天然水中的杂质可按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分为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三类。
- 正确
- 错误
-
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被光线照射时即被散射而使水呈浑浊现象。
- 正确
- 错误
-
采用邻联甲苯胺-亚砷酸盐比色法测定余氯时,水样中余氯与邻联甲苯胺作用,生成黄色化合物后再加入亚砷酸盐时,颜色会变化。
- 正确
- 错误
-
浊度是水中不同大小、密度、形状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微生物等杂质对光所产生效应的表达语。
- 正确
- 错误
-
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余氯时,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及pH值。
- 正确
- 错误
-
因为重量分析法操作繁锁,时间长,所以进行水质分析时实验室尽量避免使用。
- 正确
- 错误
-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并借用较精密的仪器测定被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
- 正确
- 错误
-
水与金属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H2O=2KOH+H2↑。
- 正确
- 错误
-
一般定性分析采用半微量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采用常量分析法。
- 正确
- 错误
-
因为水是极性分子,所以水是一种很重要的极性溶剂。
- 正确
- 错误
-
质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表示的浓度。
- 正确
- 错误
-
称取NaCl0.3296g定容在100ml容量瓶,此溶液Cl-的质量体积比浓度为0.2000mg/mL。
- 正确
- 错误
-
一定温度下,压强为1.01×105Pa时。氧气的溶解度是0.31,这表示在此条件下,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31体积氧气。
- 正确
- 错误
-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混合物。
- 正确
- 错误
-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它的饱和溶液中氢化钠的质量分数是26.5%。
- 正确
- 错误
-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任何物质的溶液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 正确
- 错误
-
在温度和浓度相同的条件下,电离度大的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较强。
- 正确
- 错误
-
测定生化需氧量(BOD5)的意义?
-
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砷的含量不超过0.05mg/L。
- 正确
- 错误
-
何为溶解氧?
-
纳氏试剂比色法测水中氨氮时为什么加酒石酸钾钠溶液?
-
做水中油含量时为何要加盐酸?
-
比色皿用完后如何保管?
-
打开干燥器时将注意什么?
-
钠氏试剂比色法测氨氮的原理?
-
滴定管如何保管?
-
测溶解氧时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
现行饮用水检测执行国家标准有哪些?
-
硬度测定时在缓冲溶液中加入EDTA镁二钠盐的作用?
-
天然水中有那些杂质?
-
铂电极不使用时,应如何处理?
-
什么是电导率?
-
臭和味的强度分几级?
-
如何记录你所观察的观察物?
-
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那些物质所造成?
-
取样后在多少时间内测定?
-
用铂钴比色法测定水样的色度是以什么的值表示?
-
什么对颜色有较大影响?
-
下列物质中不能导电的非电解质是( )。
- A.液态NaCl
- B.固态NH4Cl
- C.盐酸
- D.乙醇
-
下列物质既是电解质又能导电的是( )。
- A.液态氯化氢
- B.熔融氯化钾
- C.银丝
- D.硝酸钾晶体
-
关于电解质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于水能导电的物质
- B.在溶液中能离解为离子的化合物
- C.在水中能生成离子的物质
- D.熔融态能够导电的物质
-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液质量不发生改变的是( )。
- A.KOH溶液和盐酸
- B.BaCl2和稀H2SO4
- C.Na2CO3溶液和盐酸
- D.Fe和Cu(NO3)2溶液
-
能导电的电解质是( )。
- A.Cu
- B.NaCl熔融体
- C.蔗糖
- D.液氯
-
下列金属与足够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如果金属的质量都是5g,放出氢气最少的是( )。
- A.Mg
- B.Fe
- C.Zn
- D.Al
-
通电分解mg水能得到氧气( )g。
- A.8m/9
- B.m/9
- C.4m/9
- D.2m/3
-
下列物质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
- A.NaCl,MgCl2
- B.BaCl2,H2SO4
- C.Ca(OH)2,H3PO4
- D.AgNO3,FeCl3
-
在CO2气体中混有少量HCl,要除去HCl,最好用( )处理。
- A.氨水
- B.NaHCO3饱和溶液
- C.浓硫酸
- D.Na2CO3溶液
-
还原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是( )。
- A.Al,Mg,Fe2+
- B.Mg,Fe2+,Al
- C.Fe2+,Al,Mg
- D.Mg,Al,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