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光缆线务员考试题(1)
-
在OTDR监视光纤连接的三中方式中,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为( )
- A.近端监视方式
- B.远端监视方式
- C.远端环回监视方式
-
光缆接续位置的选择原则,在光缆接续要求中作了原则要求,其中架空线路的接头应落在杆旁( )米以内。
- A.10
- B.5
- C.3
- D.2
-
光缆接头盒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 )
- A.外护套、密封部分和套管
- B.护套支撑部分、缆内连接部分和护肩
- C.支架、护套和连接部分
- D.外护套及密封部分、护套支撑部分和缆内连接部分
-
加强件的连接按设计要求一般分为哪两种( )
- A.电气连通接续和接头部位断开固定
- B.金属套管冷压接法和金属压板连接法
- C.电气连通接续和金属压板连接法
- D.接头部位断开固定和金属套管冷压接法
-
用于光纤与光设备间的活动连接的连接器应为( )型。
- A.DIN
- B.FC
- C.D4
- D.ST
-
光纤测试软线,简称测试线。它是由( )连接插件的( )软光缆构成。
- A.2个,双芯
- B.1个,单芯
- C.2个,单芯
- D.1个,双芯
-
下面关于一般中继段测量描述正确的是( )
- A.一般中继段是指10公里左右。
- B.一般中继段是指20公里左右
- C.光纤线路损耗在OTDR单程动态范围内时,应对每一条光纤进行两个方向的测量。
- D.光纤线路损耗在OTDR单程动态范围内时,应对每一条光纤进行单方向测量。
-
单芯连接器由( )件构成,即由( )和( )构成
- A.2、1个连接插件、1个适配器
- B.4、3个连接插件、1个适配器
- C.3、2个连接插件、1个适配器
- D.3、1个连接插件、2个适配器
-
用于光仪表及光纤测试软线的光连接器应为( )型。
- A.DIN
- B.FC
- C.D4
- D.ST
-
一般光源和光功率计构成的测量动态范围应比被测线路的总损耗富余( )dB以上。
- A.12
- B.8
- C.9
- D.10
-
光功率计选择的关键是( )和( )
- A.传输距离、接头损耗
- B.接头损耗、中继段总损耗量
- C.传输距离、接头距离
- D.传输距离、中继段总损耗量
-
中继段光纤线路损耗是指中继段两端由ODF架外线侧连接插件之间的线路损耗。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指中继段光纤自身损耗
- B.指固定接头的损耗
- C.包括光纤的损耗和固定接头损耗
- D.以上均不正确
-
目前中继段光纤损耗测量所采取的方法一般是光源、( )和OTDR相结合的方法。
- A.红光笔
- B.光纤识别器
- C.光功率计
- D.熔接机
-
竣工测量,应在光纤( )进行,即光纤通道带尾纤连接插件状态下进行测量。
- A.未做成端前
- B.成端后
- C.熔接前
- D.熔接后
-
关于OTDR名称解释最正确的是( )
- A.光反射仪
- B.光空间反射仪
- C.光时域反射仪
- D.光时域数字仪
-
工程的竣工测试,又称为光缆( )测试,以一个( )为测量单元。
- A.段、中继段
- B.中继段、中继段
- C.光纤、中继段
- D.光纤、段
-
根据工程情况和要求,利用OTDR进行监测时,可采用远端监视、近端监视和( )等不同方式。
- A.环回监视
- B.近端环回监视
- C.离线监视
- D.远端环回监视
-
光缆的接续程序包括以下步骤:(1)光纤余留长度的收容处理(2)准备(3)纤连接损耗的监测、评价(4)接续位置的确定(5)光缆接头护套的密封处理(封装)(6)光缆护套开剥处理(7)光缆接头的安装固定(8)加强芯、金属护层等接续处理(9)光纤的接续以下接续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 A.(1)(2)(3)(4)(5)(6)(7)(8)(9)
- B.(2)(4)(6)(8)(9)(1)(3)(5)(7)
- C.(2)(4)(6)(8)(9)(3)(1)(5)(7)
- D.(2)(4)(6)(8)(1)(5)(7)(3)(9)
-
光纤熔接机上显示值一般低于实际值,作为对接头评价的参考方法是:首先看熔接是否良好;其次看估算值。一般大于( )dB时要重新熔接。
- A.0.08
- B.0.1
- C.0.2
- D.0.01
-
管道人孔内光缆接头及余留光缆的安装方式,应根据光缆接头盒的不同和人孔内光(电)缆占用情况进行安装,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按设计要求方式对人孔内光缆进行保护和放置光缆安全标志牌。
- B.光缆有明显标志,对于两根光缆走向不明显时应作方向标记
- C.尽量安装在人孔内较高位置,减少雨季时人孔内积水浸泡
- D.安装在人孔内较高位置,浸泡在积水内也可以
-
光缆接头盒内最终余留长度应不少于( )米。
- A.60
- B.0.5
- C.0.6
- D.10
-
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光缆接续,一般是指机房成端以外的光缆连接。
- B.光缆连接是指局外全部光缆之间的连接工作。
- C.光缆连接包括进线室内局外光缆与局内光缆的连接以及局外全部光缆之间的连接工作。
- D.光缆连接不是仅指进线室内局外光缆与局内光缆的连接。
-
光缆接头余留一般不少于( )米。
- A.2
- B.4
- C.3
- D.7
-
以下描述最完整的是( )
- A.光缆接续包括缆内光纤、铜导线的连接。
- B.光缆接续包括缆内铜导线和光缆外护套的连接。
- C.光缆接续包括缆内光纤、铜导线和光缆外护套的连接。
- D.光缆接续仅指光缆内的光纤连接。
-
对于光缆传输线路,故障发生概率最高的部位是( )
- A.光缆内部光纤
- B.接头
- C.光缆外护套
- D.铜导线
-
架空光缆接头预留长度为( )M,应盘成圆圈后用扎线扎在杆上。
- A.20~25
- B.15~20
- C.10~15
- D.8~10
-
采用排流线对埋式光缆进行防雷时,双条排流线铺设距离要求为( )cm。
- A.20~40
- B.30~50
- C.40~60
- D.50~70
-
架空式光缆挂钩卡挂间距要求为( )cm。
- A.40
- B.50
- C.60
-
当同沟敷设两条光缆时,光缆沟的底部宽度应为( )cm。
- A.45
- B.40
- C.40
- D.35
-
埋式光缆中的金属件可能遭受雷电冲击,中断通信,因此采用排流线进行防雷,排流线铺设时要求在光缆上方( )cm处。
- A.20
- B.30
- C.40
- D.50
-
当同沟敷设两条光缆时,两条光缆之间应保持( )cm的间距。
- A.5
- B.8
- C.10
- D.15
-
敷设直埋光缆必须首先进挖沟,光缆沟的底部宽度一般为( )。
- A.45cm
- B.40cm
- C.30cm
- D.25cm
-
敷设直埋光缆必须首先进挖沟,光缆沟的质量关键在沟深是否达标,不同土质及环境对光缆埋深有不同的要求,市区人行道要求埋深( )。
- A.≥1.2m
- B.≥1.0m
- C.≥0.8m
-
人孔内,供接续用光缆余留长度一般不少于( )。
- A.5m
- B.6m
- C.7m
- D.8m
-
敷设直埋光缆必须首先进挖沟,光缆沟的质量关键在沟深是否达标,不同土质及环境对光缆埋深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土、硬土要求埋深( )。
- A.≥1.2m
- B.≥1.0m
- C.≥0.8m
-
埋式光缆布放后应及时回土,回土不少于( )。
- A.15cm
- B.20cm
- C.25cm
- D.30cm
-
人工布放光缆过程中,下列操作哪些不符合要求( )
- A.人工牵引或拖放速度在5~10m/m
- B.人工紧张时,可临时雇用民工进行简单性的操作
- C.禁止在无联络设施的条件下作业
-
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光纤芯线不应受力,其张力的75%一般由( )承担。
- A.外护层
- B.塑料骨架
- C.加强芯
-
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 )上。
- A.外护层
- B.加强芯
- C.塑料骨架
-
中继段光缆敷设的主要依据是( )
- A.光缆路由图
- B.中继段光缆配盘图
- C.敷设作业计划表
-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不步于光缆外径的( )倍,施工过程中(非静止状态)应不小于( )倍。
- A.1015
- B.1020
- C.1520
- D.1525
-
光缆布放的牵引张力应不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 )%。
- A.60
- B.70
- C.75
- D.80
-
光缆布放的瞬间最大张力不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 )%(指无金属内护层的光缆)。
- A.100
- B.95
- C.90
- D.85
-
按光缆配盘的要求,光缆配盘后接头点应满足:架空光缆接头应落在杆上或杆旁( )米左右。
- A.0.5
- B.1
- C.1.5
- D.2
-
光缆的“成端接头”的连接应在监测条件下进行,连接损耗应控制在较小的范围避免过大的连接损耗出现,一般连接损耗应不超过( )dB。
- A.0.5
- B.0.6
- C.0.7
- D.0.8
-
光缆路由确定并测量后,应在测量路由上打标桩,以便划线、挖沟和敷设光缆。一般每( )米打一个计数桩,每( )千米打一个重点桩。
- A.30,0.5
- B.50,1
- C.100,1
-
光纤连接器一般带有尾巴光纤,其长度应满足光纤分配架(盘)或光纤终端盒至光设备架(盘)的长度要求,一般为( )米。
- A.2——4
- B.3——5
- C.5——8
- D.10——15
-
架空光缆跨越街道时最低缆线到地面的最小垂直净距为( )米。
- A.4.0
- B.4.5
- C.5.0
- D.5.5
-
架空光缆与其它通信线路交越时,一方最低缆线与另一方最高缆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为( )米。
- A.0.5
- B.0.6
- C.1.0
- D.1.5
-
线路拐弯处应测量其拐弯角度,其方法是通过测量其夹角的角深后,再核算出角度。角深的测量方法是从拐角点标杆C杆分别向路由两侧( )米处设立A、B两根标杆,其A、B直线的中点D与C之间的距离就是该拐弯角角深。
- A.25
- B.30
- C.45
- 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