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若其他方服务的公允价值和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都不能可靠计量,应以内在价值计量该权益工具,内在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
A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为境内上市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A公司2013年度发生的有关事项及其会计处理如下:
(1)2013年7月1日,A公司因融资需要,将其生产的一批商品销售给同是一般纳税人的B公司,销售价格为400万元(不含增值税税额),商品销售成本为300万元,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已经收到。按照双方协议,A公司将该批商品销售给B公司后一年后以420万元的价格购回所售商品。2013年7月1日,A公司就该批商品销售确认了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应成本。
(2)2013年11月30日,A公司接受一项产品安装任务,安装期为4个月,合同总收入为100万元,至2013年年底已经预收款项50万元,实际发生成本28万元,估计还会发生成本42万元。A公司2013年年末,将100万元全部确认为劳务收入(对应科目为预收账款),并结转28万元的成本。
(3)2013年12月1日,A公司向C公司销售商品一批,销售价格为200万元,成本为120万元,商品已经发出,该批商品对方已预付全部款项。C公司当天收到商品后,发现商品质量未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立即根据合同的有关价格折让和退货的条款与A公司协商,要求A公司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折让,否则予以退货。至年底,双方尚未就此达成一致意见,A公司也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A公司认为款项已经收到,2013年确认了收入并结转了已售商品的成本。
(4)2013年12月1日,A公司与D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合同规定,A公司向D公司销售生产线一条,总价款为250万元(包含增值税);A公司负责该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作,且安装调试工作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12月5日,A公司向D公司发出生产线;12月8日,D公司收到生产线并向A公司支付250万元货款:12月20日,A公司向D公司派出生产线安装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至12月31日,该生产线尚未安装完工。
A公司2013年未确认销售收入。
(5)2013年12月1日,A公司与E公司签订协议,向E公司销售一台大型设备,总价款为1000万元。但是,A公司需要委托F企业来完成设备的一个主要部件的制造任务。根据A公司与F企业之间的协议,F企业生产该部件发生成本的110%即为A公司应支付给F企业的劳务款。12月25日,A公司本身负责的部件制造任务以及F企业负责的部件制造任务均已完成,并由A公司组装后将设备运往E公司。至2013年12月31日,E公司尚未向A公司支付有关货款。但是,F企业相关的制造成本详细资料尚未交给A公司。A公司本身在该大型设备的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为600万元。A公司于2013年年末确认了收入1000万元,并按600万元结转销售成本。
(6)2013年12月15日,A公司采用托收承付方式向G公司销售一批商品,成本为200万元, 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300万元,增值税税额51万元。该批商品已经发出,并已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此时得知G公司在另一项交易中发生巨额损失,资金周转十分困难,已经拖欠其他公司的货款。
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发出商品 200
贷:库存商品 200
借:应收账款一G公司 51
贷: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300×17%)
(7)A公司2013年12月20日向H公司售出大 型设备一套,协议约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从 销售下年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500万元, 合计2500万元,成本为1500万元。销售当日 收到增值税税额425万元存入银行。现销方式 下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A公司在2013年未确认收入,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425
贷: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25
借:发出商品 1500
贷:库存商品 1500
(8)2013年12月21日,A公司与w公司签订协议,采取以旧换新方式向w公司销售一批甲商品,同时从w公司收回一批同类旧商品作为原材料入库。协议约定,甲商品的销售价格为200万元.旧商品的回收价格为1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W公司另向A公司支付224万元。
12月26日,A公司根据协议发出甲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格为2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34万元,并收到银行存款224万元。该批甲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20万元。 旧商品已验收入库。
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224
贷:主营业务收入 190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0
贷:库存商品 120
假定不考虑增值税以外的相关税费。
要求:逐项分析和判断A公司上述各事项中有关收八的确认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不正确,编制2013年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有关差错按当期差错进行更正处理)。
甲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为实现生产经营的互补,发生如下投资业务:
(1)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资料如下:
①2010年1月1日,甲公司以当日向乙公司原股东发行的1000万普通股及一项无形资产作为对价,取得乙公司80%的股权。甲公司所发行普通股的每股面值为1元,每股市价为3元;该项无形资产账面原价为350万元,已提摊销150万元,投资日其公允价值为240万元。
②在合并前,甲公司与乙公司不具有关联方关系。
③2010年1月1日,乙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500万元,其中股本为2500万元,资本公积为150万元,盈余公积为1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750万元。经评估,乙公司除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和一批存货(甲商品)外,其余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均相等。2010年1月1日,乙公司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9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批存货的账面价值为300万元,公允价值为500万元。
④甲公司在合并过程中为发行上述股票,向券商支付佣金、手续费等共计150万元。
⑤乙公司2010年度实现净利润5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50万元;2010年宣告分派2009年现金股利200万元,因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加资本公积的金额为50万元(已扣除所得税影响)。2011年实现净利润8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80万元,未分配现金股利。2011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引起资本公积发生变动。
⑥乙公司2010年1月1日留存的甲商品在2010年售出40%,剩余部分在2011年全部售出。
⑦甲公司与乙公司的内部交易资料如下:
甲公司2010年销售100件A产品给乙公司,每件售价6万元,每件成本4万元,乙公司2010年对外销售A产品40件,每件售价6万元。乙公司2011年对外销售A产品60件,每件售价7万元。
甲公司2010年6月20日出售一件产品给乙公司,产品售价为200万元,增值税为34万元,成本为120万元,乙公司购入后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入账,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按直线法提折旧。
2010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不存在应收应付账款;截至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A产品的全部账款已收存银行,甲公司应收乙公司账款的余额为234万元,甲公司对其计提了坏账准备20万元;2011年12月31日,应收乙公司账款的余额仍为234万元,A公司对其补提坏账30万元。
(2)甲公司对丙公司投资资料如下:
①2010年1月2日,甲公司支付500万元,取得丙公司4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均为1200万元。取得该项股权后,A公司对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
②2011年2月,丙公司将其生产的一批产品销售给甲公司,售价为300万元,成本为200万元。至2011年12月31日,该批产品已向外部独立第三方销售40%。
③2011年3月,甲公司出售一批商品给丙公司,商品成本为400万元,售价为600万元,至2011年末,丙公司从甲公司购入商品未出售给外部独立的第三方。
(3)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①甲公司、乙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所得税税率均为25%,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
②该项企业合并属于应税合并。
③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要求:
(1)编制甲公司2010年1月1日投资时及有关现金股利的会计分录;
(2)编制甲公司2010年12月31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调整、抵销分录;
(3)编制甲公司2011年12月31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调整、抵销分录(含对甲公司、丙公司之间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分录)。(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甲公司为上市公司,该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其2013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内审时,对以下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提出疑问:
(1)2013年3月31日,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合同,自丙公司购买不需安装的设备供管理部门使用,合同价款为6000万元,该设备当日运抵甲公司并投入使用。因甲公司现金流量不足,按合同约定价款自合同签定之日起满1年后分3期支付,每年4月1日支付2000万元。甲公司该设备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假定甲公司的增量借款年利率为10%。已知:利率为10%、期数为3期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为2.4869。
甲公司2013年对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6000
贷:长期应付款 6000
借:管理费用 900
贷:累计折旧 900
要求:根据事项(1)和(2),逐项判断甲公司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简要说明理由,并编制更正有关差错的会计分录(有关会计差错更正按当期差错处理,不要求编制结转损益的会计分录)。
(2)2013年6月30日正式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一座核电站核设施,全部成本为20000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40年,预计净残值为0,甲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对该核设施计提折旧。
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2013年6月30日预计40年后该核电站核设施弃置时,将发生弃置费用20000万元,金额较大。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相关期间通货膨胀等因素下确定的折现率为5%。
已知:利率为5%,期数为40期的复利现值系数为0.1420。
假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记入“生产成本”科目,2013年下半年该固定资产生产的电力产品尚未对外销售。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200000
贷:在建工程 200000
借:生产成本 2500
贷:累计折旧 2500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
甲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主要从事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自2012年以来,由于市场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丁产品销量大幅度减少。该公司在编制201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前,对生产丁产品的生产线及相关设备进行减值测试。
(1)丁产品生产线由专用设备A、B和辅助设备C组成。生产出丁产品后,经包装车间设备D进行整体包装后对外出售。
①减值测试当日,设备A、B的账面价值分别为900万元、600万元。除生产丁产品外,设备A、B无其他用途,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均无法单独确定。
②减值测试当日,设备C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如以现行状态对外出售,预计售价为340万元(即公允价值),另将发生处置费用40万元。设备C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无法单独确定。③设备D除用于丁产品包装外,还对甲公司生产的其他产品进行包装。甲公司规定,包装车间在提供包装服务时,按市场价格收取包装费用。减值测试当日,设备D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如以现行状态对外出售,预计售价为1160万元(即公允价值),另将发生处置费用60万元;如按收取的包装费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180万元。
(2)丁产品生产线预计尚可使用3年,无法可
靠取得其整体公允价值。根据甲公司管理层制定的相关预算,丁产品生产线未来3年的现金流量预计如下(有关现金流量均发生于半年末):
①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有关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②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现金流量将在①的基础上增长5%。
③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现金流量将在①的基础上增长3%。
除上述情况外,不考虑其他因素。
(3)甲公司在取得丁产品生产线时预计其必要报酬率为5%,故以5%作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
其中5%的部分复利现值系数如下:
(4)根据上述(1)至(3)的情况.甲公司进行了生产线及包装设备的减值测试,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①丁产品销量大幅度减少表明丁产品生产线及包装设备均存在明显减值迹象,因此对设备A、B、C、D均进行减值测试。
②将设备A、B、C作为一个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1500-500-400-80-20)×0.9524+(1500-500-400-80-20)×105%×0.9070+(1500-500-400-80-20)×103%×0.8638=476.2+476.175+444.857=1397.23(万元);
该资产组应计提的减值准备=(900+600+500)-1397.23=602.77(万元);
其中:设备C应计提的减值准备=500-(340-40)=200(万元)
设备A应计提的减值准备=(602.77-200)×900÷1500=241.66(万元);
设备B应计提的减值准备=402.77-241,66=161.11(万元)。
③对设备D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设备D应计提的减值准备=1200-(1160-60)=100(万元)。要求:
(1)分析、判断甲公司将设备A、B、C认定为一个资产组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认定结果。
(2)分析、判断甲公司计算确定的设备A、B、C、D各单项资产所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计算确定正确的金额。
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人资本公积。
若企业的记账本位币选择的是人民币以外的币种,期末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后续计量有两种方法,即成本法和权益法。()
无论是否按面值发行一般公司债券,均应该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记入“应付债券”科目的“面值”明细科目。( )
以利润总额为基础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都应作纳税调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