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请回答下列各题: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制细瓦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叫瓦豆(又称陶豆)的东西演变过来的。。

本文第二段引用《楚辞·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的作用是: (  )

  •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 C.“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了,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

    • A.社会性
    • B.历史性
    • C.直接现实性
    • D.能动性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性靠的是完善的(  )和市场主体良好的道德素质。

    • A.市场法制
    • B.市场规律
    • C.市场体系
    • D.市场管理
  3. 下列人员中.一律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 A.醉酒的人
    • B.聋哑人
    • C.80周岁以上的人
    • D.14周岁以下的人
  4. 大兴安岭在我国地理分界上的作用是:(  )

    ①既是中温带和暖温带,又是高原和平原之间的分界线

    ②既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又是耕作区与畜牧区之间的分界线③既是地势第一、二阶梯,又是内、外流域之间的分界线

    ④既是森林和草原,又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之间的分界线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哲学上看,党和国家如此重视创新.其依据是: (  )

    ①辩证法的否定观的要求②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创新意识决定自然界的发展

    • A.①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6. 毛泽东同志在(  )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 A.《改造我们的学习》
    • B.《反对本本主义》
    • C.《反对党八股》
    • D.《整顿党的作风》
  7. 下列影视剧情景设计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

    • A.燕子丹与荆轲分坐八仙桌两侧,秉烛夜谈,谋划赴咸阳刺杀秦王计划
    • B.毛泽东对李宗仁幽默地说:“德邻先生,你这次归国,是误上了贼船啊”
    • C.魏征劝谏李世民时,说道:“陛下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D.越王勾践兵败后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以红薯充饥,每晚则睡在柴垛上
  8. 决定与决议的主要不同在于:(  )

    • A.规范性
    • B.领导指导性
    • C.生成程序
    • D.时效性
  9.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

    • A.民主
    • B.民族
    • C.民权
    • D.民生
  10. 行政领导者通过一定方式在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内部各单位之间,组织的成员之间建立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和谐关系.以实现行政执行目标的管理活动是指:(  )

    • A.行政执行的动员
    • B.行政执行的沟通
    • C.行政执行的协调
    • D.行政执行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