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6~10题。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甲】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乙】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因此
  • B.由于才能
  • C.因为所以
  • D.因为而且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2007—2010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同比增长最多的是2010年
    • B.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占社会保险基金的比重超过70%
    • C.2006—2010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平均每年增加2260亿元
    • D.2009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不足生育保险的4倍
  2. 2006—2010年,每年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当年收入减支出)资金排序正确的是(  )。

    • A.2010年>2009年>2008年
    • B.2007年>2008年>2009年
    • C.2006年<2009年<2008年
    • D.2007年<2006年<2008年
  3. 2010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  )。

    • A.15.7%
    • B.18.8%
    • C.23.9%
    • D.29.1%
  4. 分险种看,2010年保险基金支出同比增速超过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有(  )个。

    • A.2
    • B.3
    • C.4
    • D.5
  5. 根据文中资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近年来,该省失业人数持续下降,预计今后几年将进一步下降
    • B.2001—2007年7年间,该省城镇从业人数大幅度提高
    • C.改革开放30年以来,该省劳动就业成绩显著
    • D.改革开放30年以来,该省劳动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学历层次也明显提高
  6. 根据下列统计资料,回答16~20问题。

    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约为(  )亿元。

    • A.8892
    • B.9876
    • C.1 1519
    • D.12220
  7. 改革开放30年以来,该省城镇从业人数净增(  ),平均每年增加(  )。

    • A.251.16万人8.37万人
    • B.362.40万人12.O8万人
    • C.379.24万人12.64万人
    • D.466.74万人15.56万人
  8. 2007年该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比1978年增长了(  )。

    • A.5.38倍
    • B.6.42倍
    • C.7.42倍
    • D.8.21倍
  9. 根据文中资料,可推算出1978年该省总人口大约为(  )。

    • A.2162万人
    • B.2446万人
    • C.2542万人
    • D.2668万人
  10. 根据下列统计资料,回答11~15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某省从业人员总量伴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经过调整逐步合理,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成功地解决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至2007年底,某省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015.33万人,比1978年底增加1090.92万人,年均增长2.7%,全省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比重比1978年上升了18.5个百分点,达到56.3%,其中,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数673.26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2.26倍。仅2001—2007年7年间就增加251.16万人,占1978年以来增加人数的53.8%。从2003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持续下降,2007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2002年低0.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从1978年的8.4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2.38万人。1982年至2007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上升到4.8%,高中(含中专)人口所占比重从5.7%上升到12.0%,而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从25.2%下降到10.0%。人员素质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增加,为全省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2007年年底,该省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比1978年年底增长了(  )。

    • A.1.02倍
    • B.1.18倍
    • C.1 32倍
    • D.2.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