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26~30题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无可否认,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利益结构越来越不均匀的过程。强势群体拿走了过多的利益,有一些是合理回报,有一些却未必合理,不过是利用制度缺陷、借助自己的特殊地位获致,还有一些甚至是罪恶得利。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利益格局大调整,这势必大大压缩既得利益的空间。某些改革先行者,后来成了既得利益者,进而成了思想解放的阻力。为什么思想解放容易口号化、标签化,难于落实,难于把自己摆进去?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某些既得利益者对思想解放的抵触,应属人之常情。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应为个别人的既得利益所累。何况,凡是不公平的都无法长久,本来就是历史的铁律。所以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越来越成为人类共有的梦想;分享的意识、人均的意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最大公约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如钱塘之潮沛然东来,其势不能御。

 人不可与潮流为敌。对既得利益的固守,或能持续一时,却不可能持续一世。不该属于自己的终究会守不住。区别只在于是体面地主动让渡,还是不体面地被动失去。这就需要既得利益者有精神内省,有良知。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得有责任感、使命感。且不说超凡脱俗,至少可以活得更高雅一点,更有尊严一点。这就需要超越的眼光,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尊重社会的普遍感受,尊重社会的普遍需求,重建利益相对均衡的新秩序。大家好你才能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发展的红利,才可能国泰民安,你才可能是安全的。否则,在一个断裂和倾斜的社会中,纵然坐拥金山,坐拥无上权力,终究也不过是流沙上的建筑。

这段文字的主题是(  )。

  • A.既得利益是思想解放的阻力
  • B.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 C.人不可与潮流为敌
  • D.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该年度我国企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用于应用研究的约比用于基础研究的多(  )。

    • A.149.5亿元
    • B.210.2亿元
    • C.135.6亿元
    • D.242.1亿元
  2. 该年度我国高等学校用于应用研究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  )。

    • A.95.6亿元
    • B.137.0亿元
    • C.196.4亿元
    • D.1489.5亿元
  3. 该年度我国研究机构用于基础研究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企业用于应用研究部分的(  )。

    • A.1.6倍
    • B.1/30
    • C.13%
    • D.40%
  4. 按经费来源分,该年度我国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比政府部分(  )。

    • A.多44.4%
    • B.少44.4%
    • C.多1333.4亿元
    • D.多1567.6亿元
  5.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按执行部门分,该年度我国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  )。

    • A.567.6亿元
    • B.2135.2亿元
    • C.2075.1亿元
    • D.2353.2亿元
  6. 已知2007年1~6月,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27元,则上表中“x”的值约为(  )。

    • A.-2.7
    • B.2.7
    • C.-2.8
    • D.2.8
  7. 2007年1~6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  )。

    • A.1.82倍
    • B.1.89倍
    • C.2.04倍
    • D.2.09倍
  8.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2008年1~6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倍还多
    • B.2007年1~6月,城镇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倍还多
    • C.2007年1~6月,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及“医疗保健”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之和不足600元
    • D.2008年1~6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都超过各自人均消费性支出的三分之一
  9.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8年1~6月,城镇居民8类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超出10%的有(  )。

    •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10. 2007年1~6月,农村居民8类消费性支出中,第三高的是(  )。

    • A.居住
    • B.交通和通讯
    • C.文化教育、娱乐
    • D.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