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是一种自为的生态智慧
  • B.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强调人类需要生态智慧
  • C.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也会破坏人类社会系统
  • D.生态觉悟是反思人与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李玉向刘文借了2000元钱,约定2012年1月1日还款,因李玉届期未还,刘文于2013年2月3日向李玉写了一封信催促还款,李玉于2013年2月10日收到这封信,该项债务的诉讼时效自何时中止或中断?

    • A.从2013年2月3日中断
    • B.从2013年2月3日中止
    • C.从2013年2月10日中断
    • D.从2013年2月10日中止
  2. 下列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

    •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3.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如果公民在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申请宣告其失踪的法定期间应自( )起计算。

    • A.失踪人最后离开住所之日
    • B.失踪人最后离开居所之日
    • C.战争结束之日
    • D.公民音讯消失之日
  4. 水灾多发生在夏季雨多的时候,会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下列水灾自救逃生方法中,不能采取的措施是:

    • A.发生水灾要第一时间游泳逃生,不能等待救援
    • B.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等转移
    • C.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 D.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业规模日益扩大。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的旅游业资源非常丰富
    •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 C.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D.我国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炎热的夏天,人们发现中暑患者后,常常把患者扶到通风处,并在患者身上擦酒精
    • B.冬天,司机发现在前挡风玻璃窗上有白色的哈气出现,应打开空调制冷
    • C.可以使用旋转的方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
    • D.送汽油的汽车,车后拖一条铁链,是为了释放静电
  7.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召制,主要是选拔孝廉
    • B.魏晋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 C.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唐太宗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 D.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既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又稳固了政权的统一
  8.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 C.“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 D.《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9.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10. 在南宋后期,水转大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其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

    • A.能量守恒定律
    • B.杠杆原理
    • C.万有引力定律
    • D.惯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