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所给出的图、表、文字或综合性资料均有若干个问题要你回答,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请开始答题:

一、根据下列资料。回答81~85题。

据统计,2007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13总值17593.2亿美元, 比2006年同期增长23.5%,增速与前9个月持平,进出口规模接近2006年全年水平。中国强劲的出口在10月把贸易顺差推上了历史新高。海关总署发布报告称,lo月份当月贸易顺差为270·5亿美元,l司比增长l3.5%,创历史新高。不过,该数据低于之前的300亿~310亿美元的预期。

2007年10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为l884亿美元, 同比增长23.6% ; 其中出口1077.3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06.7亿美元,增长25.5%。l~lO月出口9858·4亿美兀,增长26.5 0A;进口7734.8亿美元,增长l9.8%。10月份当月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比上月放慢0.5个百分点,进IZl增速则加快9.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扩大势头持续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1~10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59%,比前9个月的贸易顺差增幅减缓10.2个百分点。

最近数月,中国贸易顺差增幅已持续放缓,从2006年第四季的年增102%下降至2007年第一季度的99%、第二季度的75%和第三季度的50%。

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lo月份的进IZl又较上年同期增长25.5%,大于21.2%的预期增幅。其中,全球油价飙升和商品价格上涨是中国lO月份进口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人民币升值、政府数次调低出口退税率以及近期出现中国出口商品的诸多质量纠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贸易顺差增幅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到GDP的增速。雷曼兄弟发表的研究报告就称,鉴于中国贸易顺差已扩大至GDP的8% 左右, 按年增幅从50% 回落至30%,将减少名义GDP增速1.6个百分点。

预测,2007年11月和l2月中国贸易顺差增速将从10月份的14%回升至30%左右。"10月份中国进口额年增长2.5.5%,高于9月份的16.1%,主要因为2006年10月基数较低。”

81.预计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约为( )。

  • A.3246亿美元
  • B.3016.8亿美元
  • C.2990.2亿美元
  • D.2941.3亿美元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120.影响社会总供求形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 A。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 B.进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
    • C.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
    • D.商品储备动用的规模
  2. 119.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 )。

    • A.公司制
    • B.股份合作制
    • C.业主制
    • D.合伙制
  3. 117.因为变质而卖不出去的商品有没有价值,下列看法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 A.有价值,因为这些商品同样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
    • B.没有价值,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意味着生产商品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
    • C.有价值,只不过这些商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
    • D.没有价值,但仍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4. 11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 C.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5. 115.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 )。

    • A.政府放弃宏观调控
    • B.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 C.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6. 116.货币的本质是( )。

    • A.商品交换的媒介
    • B.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 C.一般等价物
    • D.社会财富的代表
  7. 114.市场调节是指( )。

    • A.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节
    • B.通过市场竞争,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调节
    • C.把市场作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
    • D.以市场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宏观调控
  8. 112.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

    • A.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 B.处理好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 C.中央与地方分权
    • D.政企职能分开
  9. 113.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 )。

    • A.保护型经济
    • B. 竞争型经济
    • C. 垄断型经济
    • D. 封闭型经济
  10. ll0.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这一论断( )。

    • A.认为理论与实践应该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B.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 C.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
    • D.在认识论中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