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各问题。

受高效节能补贴政策的刺激.加上家电下乡“末班车”效应,2012年四季度我国家电营收和盈利增速或较三季度进一步好转.产量稳步增长。

电冰箱方面。2012年10月份,我国生产家用电冰箱606.8万台,同比增长3.42%。1-10月总产量达7081万台。同比下降3.83%。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0月,安徽省家用电冰箱的产量达2129万台.同比下降12.18%,占全国总产量的30.07%。紧随其后的是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占总产量的19.84%、13.86%和10.41%。

空调方面。2012年10月份,我国生产空调903万台,同比增长30.99%。1~10月,全国空调的产量达11613万台,同比增长2.01%。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0月,广东省空调的产量达4917万台,同比增长2.11%,占全国总产量的42.34%。紧随其后的是安徽省、湖北省和重庆市。分别占总产量的20.09%、6.83%和6.09%。

洗衣机方面。2012年10月份,我国生产家用洗衣机615.8万台,同比下降0.16%。1-10月的总产量达5494.9万台.同比增长1.08%。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0月,浙江省家用洗衣机的产量达1490万台,同比增长0.49%,占全国总产量的27.12%。紧随其后的是安徽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占总产量的23.16%、17.72%和9.65%。

2011年1~10月份.安徽省家用电冰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

  • A.27.83%
  • B.30.07%
  • C.32.93%
  • D.35.06%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以下古语中,体现了罪刑相适应思想的是:

    • A.杀人者死
    • B.刑无等级
    • C.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 D.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 感冒忌用下列哪一食物?

    • A.海鱼
    • B.生姜
    • C.青菜
    • D.豆浆
  3. 发生煤气泄漏后,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立即关闭电灯、抽油烟机、排风扇等家用电器
    • B.立刻关闭煤气的总阀门,停止煤气的继续泄漏
    • C.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并尽快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
    • D.到安全地带通知煤气公司
  4. 下列关于宏观调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宏观调控的主体是政府
    • B.宏观调控的目标有4个.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协调居民收入
    • C.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 D.宏观调控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是通过直接干预来实现的
  5. 如果某种农作物生产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形势,专家就可能提醒要警惕“某某农作物多可能伤农”的现象。“某某农作物多可能伤农”说明: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商品的价格
    • B.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 C.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
    • D.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6. 下列关于宪法修正案说法正确的是:

    • A.1993年宪法修正案写进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B.1999年宪法修正案写进了“征收和征用土地并给予补偿”
    • C.1999年宪法修正案写进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 D.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戒严改为紧急状态”
  7. 下列关于唐朝,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开创了“贞观之治”
    • B.唐玄宗为选拔人才,创立了武举和殿试制度,文人得到任用
    • C.唐玄宗晚期,朝政腐败,发生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 D.唐末发生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方针,唐朝遭受沉重打击
  8. 朱某、许某两人(均15岁)某日在一座高楼5层的走廊里玩耍时,拿起走廊角落里的两个啤酒瓶从窗户往下扔。结果这两个啤酒瓶都击中楼下路过的汪某,汪某当场受伤,因无法认定是谁造成的损害,遂起纠纷。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因为无法辨别加害人,所以朱某、许某不承担责任
    • B.朱某、许某已构成共同危险行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 C.朱某、许某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 D.应由此楼物业部门承担责任
  9. 在中国首次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的是:

    • A.严复
    • B.魏源
    • C.康有为
    • D.梁启超
  10.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 B.唯物主义观点
    • C.辩证法观点
    • D.唯心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