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杏林春暖”中的“杏林”指代的是( )。

  • A.农业
  • B.教育业
  • C.中医药行业
  • D.旅游业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陕西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2》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根据以下素材和要求,拟写一份公文。 素材:×市人民政府针对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上报的《关于×高速公路收取车辆通行费有关问题的请示》(×交计文〔2011〕191号),于2011年7月9日发公文(×政函〔2011〕73号)同意×高速公路设置2个主线收费站,设置12个匝道收费站,同时同意×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费率标准按0.5元/公里.标准车计收,收费期限自正式收取通行费之日起不超过15年,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延长收费年限。 要求:(1)自选文种,拟定公文标题。 (2)字数不限,将要办之事说清楚即可,文字要简洁明了。

  2.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真假交织的时代,负面新闻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负效应明显。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网民偏爱负面新闻这一现象?

  3. 下列关于1953年到1964年我同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战略步骤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农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B.第一步形成了农轻重并举的工业化格局
    • C.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 D.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农业走在世界前列
  4. 有人说,这是一个“监督与谩骂齐飞的时代”。那些与“坏消息”同步出现的质疑、反对、批评乃至批判的声音,有时确实切中时弊,直指要害;有时却不过是在逞口舌之快或显意气之争,其中不乏语言暴力、恶意中伤甚至不明所以的愤恨。 有研究者指出,在“坏消息”舆论场中,由于部分较为偏激的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得到强化,最易以某个突发性事件为由头,演变为负面观点的集体宣泄,从而形成排斥理性的“偏激共振”现象。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针对“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和分享负面信息”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3.6%的人表示发表过批评意见;64.3%的人认为“网络适合发泄情绪”;59.5%的人表示“网络之外的现实渠道不通畅”;45.5%的人觉得“网上很多评论不客观,是冲动言论”;37.8%的人认同“大量不真实的评论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我国网民偏爱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新闻进行负面评论,这种“负面”心态也是当前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不包括( )。

    • A.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 B.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
    • C.各民主党派政治上接受了共产党领导
    • D.各民主党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共产党相互领导
  6. 下列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做法表述有误的是( )。

    • A.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 B.坚持党的先进性
    • C.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 D.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合理执政
  7. 毛泽东提出了“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没有完全结束”的文章是( )。

    • A.七届二中全会报告
    • B.《不要四面出击》
    • C.《论十大关系》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 下列有关该公文主题词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应置于正文之前
    • B.应置于成文日期正下方
    • C.应居中排布
    • D.应删去
  9. 对本公文修改不恰当的是( )。

    • A.标题中不应出现引号,应去掉
    • B.标题中的“表彰”应与“通报”放在一起,改为“关于……的表彰通报”
    • C.公文末尾应添加附件说明
    • D.发文机关应写全称“××市人民政府”
  10. 对于本公文的结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多余,应删去
    • B.应保留
    • C.应改为“特此表彰”
    • D.应改为“特此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