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后两种指的是文字的形体结构
  • B.“八卦”是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 C.律诗按顺序可分四联: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属于颈联
  • D.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等,《木兰诗》是一首抒情诗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3. 有人说,这是一个“监督与谩骂齐飞的时代”。那些与“坏消息”同步出现的质疑、反对、批评乃至批判的声音,有时确实切中时弊,直指要害;有时却不过是在逞口舌之快或显意气之争,其中不乏语言暴力、恶意中伤甚至不明所以的愤恨。

    有研究者指出,在“坏消息”舆论场中,由于部分较为偏激的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得到强化,最易以某个突发性事件为由头,演变为负面观点的集体宣泄,从而形成排斥理性的“偏激共振”现象。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针对“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和分享负面信息”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3.6%的人表示发表过批评意见;64.3%的人认为“网络适合发泄情绪”;59.5%的人表示“网络之外的现实渠道不通畅”;45.5%的人觉得“网上很多评论不客观,是冲动言论”;37.8%的人认同“大量不真实的评论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1)我国网民偏爱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新闻进行负面评论,这种“负面”心态也是当前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真假交织的时代,负面新闻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负效应明显。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网民偏爱负面新闻这一现象?(9分)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修改宪法。

  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莺要内容之一。 

  6. 国家机构就是政府机构。

  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当公务员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机关及其领导侵犯时,可以向检察机关或者审判机关提出控告。

  8.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适用对象。 (  )

    • 正确
    • 错误
  9.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

    • 正确
    • 错误
  10. 2012年11月,东盟十国领导人同意在2015年底建立东盟共同体。(  )

    • 正确
    •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