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很难写出高______的作品来的。

②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______的古塔,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③任何人都可能被别人批评和议论,但必须是______的和实事求是的。

④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边远小镇的经济发展。

  • A.品位 侵蚀 善意 制约
  • B.品格 侵袭 善意 限定
  • C.品格 侵蚀 诚意 限定
  • D.品位 侵袭 诚意 制约
试题出自试卷《2014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全真模拟试题(5)》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先说:“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后又说“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前后矛盾
    • B.铜和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石头不具有这种性质。
    • C.石头受到“风化作用”的进攻。
    • D.石头是慢慢地“烂”掉的,要想它不被“烂”掉,唯一的办法就是找科学家“对症下药”。
  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这句话说明“石像”若不搬运到圣彼得堡,就不会发生“瘦弱”变化。
    • B.科学家“对症下药”中的“症”指石像自身的腐烂,“药”指科学家采取的在石像身上涂油脂等措施。
    • C.文章写秦始皇的石碑,其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主体——石像。
    • D.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石头会慢慢地“烂”掉。
  3. 对“……圣彼得堡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彼得堡的空气潮湿,天气寒冷。
    • B.埃及气候有冷热变化。
    • C.石像内部结构疏松。
    • D.科学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使空气和水进攻“客人”有隙可钻。
  4. (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旅人,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又渴又饿地倒下了。求生的本能驱使他扒身下的黄沙掘水,他扒了许久,扒出一个洞,仍没有见到水,就灰心地倒在一边等待死亡。后来,又有人从这片沙漠经过,发现了他的尸体和洞,人们在洞里再扒了几下,就见到了潮湿的沙土;再扒,就见到了水。人们慨叹地说:“躺着等死,不如死在挖掘之中。遗憾的是,他已经来到了成功之门,却没有进去。”

    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见闻、感受、经历、看法,也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编故事。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5.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t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狼牙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 掉的。

    石头为什么会“烂”呢?

    几十年前,在圣彼得堡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圣彼得堡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圣彼得堡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来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圣彼得堡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l/11。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 死,不给空气和水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 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_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太阳出来,把石头的表面晒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热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空气变冷了,石头表面也变冷 了。这时候,里面的热又迟迟地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

    铜和铁会热胀冷缩,石头同样会热胀冷缩。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节选自《我们爱科学》)

    下列关于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水联合氧气和二氧化碳,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 B.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冻成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 C.冷热气候变化使石像产生热胀冷缩现象。
    • D.生物的进攻,人为的破坏,也是使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主要原因。
  6. 诗的尾联是从什么角度叙事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分)

    一位小学教师要学生在拼音本上写拼音“da”,要求写满一篇。结果有一个小孩写了一个大大的“da”,这个拼音几乎占满了全篇。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他“偷懒”、“胡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8. 四月十日出郊

    范成大

    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

    涨江混混无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

    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注]约束:约定。  骚骚:扰动。 信马:骑马漫游。

    这首诗的前两联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请加以解释,并说说这两联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民间的打虎英雄武松,与文中三种不怕虎的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0.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写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借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和惆怅。

    B.全文秾丽纤细,雅致委婉,以完美和谐的笔调,描绘秦淮河朦胧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有一种独特的美:细腻而隽永,蒙咙而真切。

    D.这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游记散文,“秦淮河”其实就是古老而又美丽的中国的缩影,作者启迪人们去反思、去探索: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们每个人应该为它奉献出什么。

    E.作者重彩浓墨描摹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他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