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下列关于地球上东西南北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的是“西”,相反的是“东”
  • B.站在地球南极看四周,处处是“南”
  • C.如果沿着纬线向东走,永远走不到东方的尽头
  • D.如果沿着纬线向北走,永远也走不到北方的尽头
试题出自试卷《2014年成人高考高升本、专科《历史地理》全真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读下图分析下列问题.

     

    (1)气候类型①________气候,其分布抵西海岸的原因除了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由于西岸受________(洋流)的影响.

    (2)②________气候,③________气候,④________气候,⑤______气候.

    (3)气候④与⑤纬度位置相似,皆位于海边,而气候类型不同,其原因是东西两岸的大气环流形式不同,东岸受________风影响,而西岸夏季受________控制,冬季受________风影响.

    (4)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________国家,主要出口矿产有________和________.

  2. 下图为1992年我国近海主要海域污染状况示意图.读图下列问题.(12分)

     

    (l)由该图可知我国近海最主要的污染物是________

    (2)造成我国近海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图中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海中无机磷主要来源于________

    (4)图中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这些无机氮主要来源于________

    (5)海洋中氮、磷含量过高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

  3.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国家名称:

    A______;B______ ;C______;D______.

    (2)B国境内的洲界线为______,其在世界交通中的重要性是______局限性是

    (3)B国家的人口和城市绝大多数集中在______;A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______是______.

    (4)下图为3处旅游胜地,属于B国家的是______(选择填空),今天景观乙破坏严重的原因是____

     

    (5)E河上游流经________气候区,该气候一年分两季的原因是________.

  4.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了怎样的斗争?(12分)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农奴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一一摘自《解放农奴宣言》

    (1)《宣言》是谁在什么时候发布的?

    (2)引文中提到的“农民”原来处于什么地位?

    (3)他们要怎样做才能获得土地?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章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该文件是何人于何时何地颁布的?

    (2)根据材料分析文件所规定的政治制度类似于国际上的哪种类型?

    (3)当时颁布该文件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4)该文件的性质及意义如何?

  7. 下列与森林减少无关的环境问题是   【 】

    • A.土地荒漠化 
    • B.水土流失   
    • C.生物多样性锐减
    • D.臭氧层破坏
  8. 从我国土地利用的原则考虑,下列哪些地区应该退耕还牧   【 】

    • A.鄱阳湖平原 
    • B.鄂尔多斯高原 
    • C.河西走廊   
    • D.辽河平原
  9.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大企业集团纷纷合并.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主要是由于   【 】

    • A.原料供给方便   
    • B.环境条件制约
    • C.减少公共费用开支   
    • D.争夺市场份额、进行技术互补
  10.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①人均能源消费量比重较少②能源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③人均能源消费量比重过高 ④水能开发比核能开发快

    • A.①②④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