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他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现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选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人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的审美因素。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末段中“现在争论劫持卫星事件的真实性已经没有意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 A.卫星能被“劫持”是不可能的,争论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意义。
    • B.卫星已经被劫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再争论它是没有意义的。
    • C.劫持卫星事件虽是真实的,但“挟持”它已没有实用意义了。
    • D.争论“挟持卫星”有什么意义,这种争论是不真实的,是新闻媒体“炒”起来的。
  2. 列举1999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的行为是为了证明:

    • A.“信息战争”已经开始。
    • B.美国已经有了打“信息战争”的条件。
    • C.黑客已经开始对军事设施展开攻击
    • D.“信息战争”已经不是一个“预言”。
  3. 文中提到“劫持卫星”,“劫持”的具体含义应是;

    • A.使卫星拒收信号,或者是反应迟钝。
    • B.一群电脑专家、密码专家和航空航天专家组成的团体,因急需经费资助而挟持了一颗“天网”卫星资料。
    • C.窃取卫星资料,并对卫星进行遥控,切断它与航空航天部的联系,并改变卫星的飞行轨道。
    • D.英国政府如果要收回卫星的控制权,必须要向黑客集团交出赎金。
  4. 能“劫持”别国卫星,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因为控制卫星的微波是开放的。
    • B.一套卫星发射系统只需两只手提箱就可以装下,且便于组装。
    • C.许多大学的卫星天线就可截取卫星信号。
    • D.单从技术上讲,“俘虏”卫星并非不可能。
  5. 不属于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对称”的一项是:

    • A.双重反光和双重折射
    • B.人世间遍存的冲突
    • C.永存不变的正反
    • D.普遍而永恒的矛盾
  6.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据《星期日商报》报道,2月4日,英国航空航天部在对包括通讯卫星在内的一切通讯情报设施进行检测中,忽然发现军用卫星“天网”系统的一颗卫星不是拒绝接受信号,就是反应迟钝。当天,英国航空航天部组织专家研讨,就在这时,忽然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声称他们劫持了“天网”卫星!

    电子邮件称,一个黑客团体已经控制了“天网”卫星。他们是一群由电脑专家、密码专家和航空航天专家组成的团体。他们并不想搞破坏活动,由于经费不足,目前急需资助。他们成功地窃取了一颗“天网”卫星的资料,并对它进行遥控,切除了它和航天部的联系,改变卫星飞行的轨道。英国政府如果要收回卫星的控制权,必须交出赎金。否则他们就要把这颗卫星变成废铁。

    由于英官方并没有公开澄清此事,所以一时间小道消息满天飞。虽然有人强调“天网”系统是封闭的系统,不可能由Internet入侵,但事实上,控制卫星的微波是开放的,截获卫星信号,夺取卫星控制权并非天方夜谭。一套信号发射系统只需要两只手提箱就可以装下,它们可以在任何地点被组装起来。而不间断地截获卫星信号,许多大学里的卫星天线就可以做到。所以单从技术上讲,“俘虏”卫星并非不可能。

    “信息战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预言”,人们都相信它的可能性,但没有人知道它来得究竟有多快。据报道,1990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曾经利用藏在打印机里的病毒破坏伊拉克的防空系统。俄罗斯卫星专家伊万诺夫·塔里夫说:现在争论“劫持卫星”事件的真实性已经没有意义,这条消息可以提醒各国政府,黑客已经开始对军事设施展开攻击。

    前两段的综合要义是:

    • A.英国航空航天部发现军用“天网”系统的一颗卫星不是拒收信号,就是反应迟钝。
    • B.一个黑客团体已经控制了英国“天网”系统中的一颗卫星,并想将它变成废铁。
    • C.一个黑客团体想获取经费,已挟持了“天网”系统中的一颗卫星。
    • D.英国政府如不交出赎金,“天网”系统中的一颗卫星将会变成废铁。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才的艺术家善于描写生活中的对称,并且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 B.在精神和物质领域,都有着彼此相同的对称现象。
    • C.埃斯库罗斯和尤维纳尔的第一行诗,集中体现了天才诗人自身在精神与物质领域的“双重反光”。
    • D.莎士比亚作品具有普遍的对称,这是由自然和社会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对称性所决定的。
  8. 对“所有的天才都具有双重性”中的“双重性”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宝石的双重反光、双重折射现象。
    • B.充满在人的一切活动中的反义语的对称。
    • C.从正反面观察事物的至高无上的才能。
    • D.人世间普遍存在的冲突和永恒的矛盾。
  9. 作者称莎士比亚“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下列分析不能作为其理由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孜孜不倦地追求诗句的对偶。
    • B.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大自然的对称,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充满永恒对称的人类社会生活。
    • C.人世间遍存的冲突、对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 D.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其本身的活动也体现了永恒的对称。
  10. 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建筑美学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 B.建筑已有了它自己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
    • C.目前已经研究出建筑的美感组成因素和心理构成因素。
    • D.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是未来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