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二)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艺术珍品,甚至主要目的不在于艺术,而是以艺术为手段表达某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或其他思想,还可能万象皆备。如状尔泰、狄德罗、萨特等人的一些著作,既是小说,又是哲学,而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就明确地说过是阐述其教育思想的。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卡贝和反乌托邦主义者赫胥黎、奥威尔等人的小说,主要是表达其政治思想的。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又各具中心。其中有些是很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比如,近年来,人们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的内容:认为《红楼梦》中的王熙风、贾探春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她们推行的是从那个封建家庭内部实际出发的某种责任制;认为《西游记》提出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是怀才不遇,因为他官封“弼马”,屈居下位,职到“齐天”,却又并无实权。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说是宋王朝不能用人,驱使天下的人才投奔梁山,而宋江善于用人,才使许多人才会聚到梁山。至于《三国演义》,涉及的就更多一些。“马谡失街亭”等著名篇章,已经是越嚼越出味儿了,只不过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认为这只能代表一种信息,即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而作品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如此。也就是说,这四部著作中,并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只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作了时代的外加而已。问题应该怎样看呢?研究古代著作,“外加”是可能出现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
  • B.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
  • C.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
  • D.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细胞的某些蛋白质与另外两种分子共同作用而产生特定的化学信号,触发细胞的自行死亡。
    • B.美国生物化学家对动植物细胞死亡问题的研究成果,成为治疗癌症、中风和帕金森氏综合症等疑难病症的关键。
    • C.细胞间的信号中断是人类癌症、自体免疫疾病、组织坏死、中风以及其他神经系统出现障碍的原因。
    • D.有规律的细胞死亡是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
  2. 对美国生物化学专家“确认了导致动植物细胞死亡的分子间信号传导路径”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医学上消除肌体内不需要的或已破损的细胞提供了条件。
    • B.为解决细胞有规律的更新过程不受阻碍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 C.为医学上消除肌体中过多的细胞或保存不应过早死亡的细胞提供了保障。
    • D.为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保持应有的平衡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
  3. 对“无疑将会帮助医务人员在其一系列相关环节中找到阻断细胞失常夭折的方法”中“其”的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动植物细胞
    • B.细胞的整个死亡过程
    • C.细胞失常夭折的过程
    • D.对细胞的整个死亡过程的深入了解过程
  4. 对文中画线的四个“细胞”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D.①②③④都不同。
  5. (四)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生物化学专家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确认了导致动植物细胞死亡的分子间信号传导路径,其研究成果为科学家研制有效治疗癌症、中风和帕金森氏综合症等疑难病症的药物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有规律的细胞死亡对于生命体消除不需要的或已破损的细胞非常重要,而一旦这一机制受到损害,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失去应有的平衡并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细胞的蛋白质,在另外两种分子的共同作用下,可产生特定的化学信号,触发细胞①的自行消亡以便为后续的细胞②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如果由于基因变异或其他原因而使信号的传导中断,细胞③有规律的更新过程便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过多的细胞④留在肌体中继续生长或大量的细胞过早死亡,前者将会使人患癌症和自体免疫疾病,而后者则是组织坏死、中风以及其他神经系统出现障碍的原因。

    有关专家对于新发现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潜在应用价值巨大,而人类对于细胞的整个死亡的深入了解,无疑将会帮助医务人员在其一系列相关环节中找到阻断细胞失常夭折的方法,以有效解除中风病人的痛苦,同时也为众多的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因为一旦科学家能够重新恢复细胞的自我更新,则肿瘤的恶性生长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选自《新华文摘》1998年第二期,有删改)

    第二段中加点的“有规律的细胞死亡”对生命体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除生命体中不需要的细胞。
    • B.消除生命体中已破损的细胞。
    • C.保持生命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平衡。
    • D.可以产生特定的化学信号。
  6. 为这几段文字确定一个标题,较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 B.人乎其内,出乎其外
    • C.得一新生命,人一新世界
    • D.小议读书艺术
  7. 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 A.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 B.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 C.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 D.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8. 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
    • B.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 C.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
    • D.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9. 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 B.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 C.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 D.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10. 从全文看,第一段中列举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的作用是:

    • A.证明文学名著的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达思想。
    • B.为了说明它们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
    • C.为了和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形成对比。
    • D.为了说明它们不像我国四大名著那样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