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阅读理解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对科学的误解。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甚至有些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都可以亲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所说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作为对二者总结的哲学
  • B.科学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科学知识的多少和理解的深浅
  • C.这里所说的“国民”就是指“公众”,他们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人民大众
  • D.“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树立科学精神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下列属于潍坊获得的荣誉称号的是

    • A.中国十大最具创新力城市
    • B.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 C.国家园林城市
    • D.中国人居环境奖
  2. 下列哪几项属于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技术前沿( )

    • A.航天航空技术
    • B.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 C.生物技术
    • D.新材料技术
  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 )

    • A.它是直接生产力
    •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4. 当今汽车发展中运用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其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安全性
    • B.节能
    • C.保护环境
    • D.提高速度
  5. 下列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科教兴国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选择
    •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 C.我们必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
    • D.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中国
  6. 关于科学发展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 B.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 C.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 D.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7.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概括而言,发展是指 ()

    • A.科学发展
    • B.和谐发展
    • C.和平发展
    •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 下列哪些可以应用激光技术( )

    • A.外科治疗
    • B.果树改良
    • C.CD唱片
    • D.粮食增产
  9.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新要求是

    • 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 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 C.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 D.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10. 对所有相对方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给相关利害关系人以同等的辩论机会,这体现了行政程序的()原则。

    • A.程序法定原则
    • B.相对方参与原则
    • C.程序公正原则
    • D.效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