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陕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进去,实地考察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墨。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完全满足
  •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统一的市场就是在全国( )。

    • A.实现地区内部的紧密结合
    • B.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
    • C.实现部门内部的紧密结合
    • D.打破地区、部门内部的分割和封锁第五部分资料分析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A.民主法制
    • B.人民民主
    • C.法制健全
    • D.民主法治
  3. 当国家公务员认为自己受到单位的不公平待遇时,可以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诉?( )。

    • A.人民法院
    • B.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 C.人民检察院
    • D.行政监察机关
  4. 俗语日:“官风正,则民风淳。”这句话反映了政府在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哪些功能?( )。

    • A.决策
    • B.激励
    • C.导
    • D.调节
  5.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其原因是( )。

    • A.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胜利
    • B.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 C.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 D.国家综合国力有较大增强
  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这一时期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和政策有( )。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7. 欧盟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征收( )。

    • A.国际航空碳排放费
    • B.空气污染费
    • C.燃油附加费
    • D.垃圾清洁费
  8. 自由女神像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的俗称,坐落在美国纽约赫德森河口上的“自由岛”上。“自由女神像”是哪个国家送给美国的礼物?( )

    • A.英国
    • B.澳大利亚
    • C.德国
    • D.法国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经济政策,国家参与国民收人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

    • A.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 B.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 C.二战后的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 D.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10.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钻木取火”、“尝百草”分别指( )。

    • A.燧人氏、女娲、神农氏
    • B.盘古、神农氏、燧人氏
    • C.盘古、燧人氏、神农氏
    • D.女娲、燧人氏、神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