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援,又是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封个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排对中国古典文学色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 D.冲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1)  ,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夫以秦王之威,,辱其群臣。,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苏轼《赤壁赋》)

    (4),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昨夜雨疏风急骤,。,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3. 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4.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

  5.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6.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7.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茂先坐与论说       
    • B.若二十年外书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 C.多所未闻         
    • D.望石再拜而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