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骑,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付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田径,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射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1)  ,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夫以秦王之威,,辱其群臣。,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苏轼《赤壁赋》)

    (4),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昨夜雨疏风急骤,。,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3. 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4.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

  5.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6.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7.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茂先坐与论说       
    • B.若二十年外书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 C.多所未闻         
    • D.望石再拜而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