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押题模拟试卷(一)

  • 卷面总分:10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24次
  • 作答时间:120分钟
试卷简介

2015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押题模拟试卷(一),本试卷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委会遵循严谨、科学的原则,提炼总结历年考点,编写相对应试题,其考点覆盖全面,试题精辟,能够以点带面。同时,对重点、难点题目均进行了精心解析,帮助考生解除困惑,加深理解。对于常见考点、易混淆的知识点,也为考生进行了解析与总结汇总,形成“比较记忆”,让考生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从而迅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锻炼考场思维,把握命题方向。

  • 第一题
  • 第二题
  • 第三题
  • 第四题
  • 第五题
部分试题预览
  1. 某热力发电厂主要生产工艺单元有:贮煤场、煤粉制备与输煤系统、燃烧系统、汽水系统、凝结水系统、化学水系统、循环水系统、除灰渣与除尘脱硫系统、制氢系统、配电与送电系统、车库等。大型设备主要有: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磨煤机、制氢装置、水处理装置、除尘装置等。发电用燃煤,由汽车直接运往贮煤场,在贮煤场用滚轴筛将煤破碎后送进燃煤锅炉。

    制氢系统包括制氢装置和氢气储罐。制氢装置为配套电解制氢设备及其管路等。运行时装置中存有的氢气(0℃时0.1MPa环境中的密度为0.09k9/m3)为50k9,与制氢装置边缘距离为30m处,有6个24m3额定工作压力为3.2MPa、额定工作温度为20。C的卧式储罐作为生产成品的周转储罐。制氢装置与氢气储罐用管道连接。锅炉点火助燃为柴油。厂内有两个2000m3的固定储罐存储了柴油(密度为830k9/m3)。罐的设计充装系数为0.85,两柴油罐在同一围堰内,在距制氢系统外部边界550m处有一个汽油储罐区,有两个20m3卧式汽油(密度为750k9/m3)储罐,储罐的设计充装系数为0.85,两个汽油储罐在同一围堰内。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指出该电厂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其所在的生产工艺单元。

    2.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给出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分类,指出该电厂存在的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对应的物质名称。

    3.指出该电厂的危险源及名称。

    4.计算出该电厂的危险源储量。

    5.指出该电厂可能发生爆炸的主要设备和设施,并指出预防其发生爆炸的保护装置或设备。

  2. 某火力发电厂有6台额定压力为13.72MPa、额定蒸发量为670t/h的电站锅炉。为保证锅炉启动和稳定燃烧,建有2个500m3的轻柴油储罐。为发电机冷却,建有制氢站。制氢站装有1套制氢设备和4个氢罐,氢罐的工作压力为3.2MPa.体积为13.9m3。

    锅炉燃用煤粉由磨煤机加工后,经输粉管道直接进入炉膛。因生产需要,该厂

    决定对磨煤输粉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工程包括:拆除部分距离地面6m高的破损输粉管道,更换新管道。在施工中,部分拆除和安装工作在脚手架上进行,使用额定

    起重量为5t的电动葫芦。拆除旧管道时,使用乙炔进行气割。新管道焊接前,使用角磨机进行抛光。拆除的旧管道和其他旧设备使用叉车运走。施工现场周围有正

    在使用的动力电缆和高温管道,还有部分未消除的煤粉.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该施工现场有哪些特种设备?哪些作业属于特种作业?

    2.依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该企业应申报的重大危险源。

    3.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说明该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引发的因素。

    4.简述该施工现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3. 2014年5月17日22时30分左右,某公司生产部挤塑车间8号单工位操作工谢某(本工种工龄12个月,接受过入厂三级教育)在操作设备生产时,未能严格进守安全操作规程,擅自对安全门及行程开关进行短接,使设备在运行状态下失去一.安全联锁功能。当谢某发现吸塑辅助压模架压刀移位,‘设备已经处于自动生产状态时,谢某在没有停机的情况下,用左手伸进危险区域对压刀位置进行调整修正,结果被迅速下行的辅助压模架压着左手小臂,造成左手挠骨中段骨折。

    该公司的主要机械包括电刨、电钻、电锯、小型轮式起重机、叉车。运输车辆等。主要生产过程包括材料运输和装卸、材料烘干、型材加工、组装、喷漆等。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指出该公司生产部挤塑车间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产生部位。

    2.分析该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3.提出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

  4. 在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并进行资料收集之后、进行应急预案编制之前,编制工作组应进行( )。

    • A.事故类型和影响分析
    • B.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 C.应急缺陷评估
    • D.应急能力评估
    • E.救援能力评估
  5. 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 ),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

    • A.控制危险源
    • B.标明危险区域
    • C.评估经济损失
    • D.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 E.确定相关责任
  6.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 )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 A.重大
    • B.特别重大
    • C.特大
    • D.较大
    • E.一般
  7.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的单位有( )。

    • A.矿山施工单位
    • B.国有大型企业
    • C.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
    • D.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
    • E.建筑施工单位-
  8. 下列关于专项应急预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从总体上阐述处置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
    • B.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 C.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 D.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 E.针对临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预先对相关应急机构的职责、任务和预防性措施作出的安排
  9.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其中三级用(  )标示。

    • A.红色
    • B.绿色
    • C.蓝色
    • D.黄色
    • E.橙色
  10.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 A.行业管理
    • B.系统管理
    • C.属地管理
    • D.区域管理
    • E.就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