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命题预测卷(1)
-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
- A.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B.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 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下列有关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A.智力水平高,创造性就强
- B.创造性强,一定是高智商
- C.高创造性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 D.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老师们纷纷发言。王老师说“在我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按照书本的答案回 答。”李老师说:“我们老师非常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张老师 说:“在学校里,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答题时答案五花八门, 学生怎能通过考试?”
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指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 A.聚合思维
- B.发散思维
- C.直觉思维
- D.抽象思维
-
下列符合创造性思维灵活性特点的是( )。
- A.举一反三
- B.随机应变
- C.自以为是
- D.落叶知秋
-
教师应该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 )
- A.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 B.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 C.调节抱负水平
- D.改善挫折情境
-
维果斯基认为,当学生够不到“葡萄”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 )教学。
- A.先行组织者
- B.二支架式
- C.范例式
- D.自主探究
-
在教育教学中,有些同学因为一次成绩不理想就放弃学习,这说明他的意志缺乏 ( )。
- A.自觉性
- B.果断性
- C.坚持性
- D.自制性
-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 (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一只狐狸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 葡萄,于是它跳起来去够,结果不够高,于是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 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 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到能够着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 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到了葡萄也还 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案例中反映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
- A.否认
- B.退行
- C.合理化
- D.升华
-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 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而言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 )
- 正确
- 错误
-
是否具可逆性是具体运算思维同形式运算思维的根本区别。 ( )
- 正确
- 错误
-
“举一反三”是负迁移。 ( )
- 正确
- 错误
-
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 (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的学习风格会影响学习的质和量。 ( )
- 正确
- 错误
-
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 )
- 正确
- 错误
-
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是相对独立地工作的。 ( )
- 正确
- 错误
-
低智商的人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 )
- 正确
- 错误
-
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 )
- 正确
- 错误
-
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 假设。 ( )
- 正确
- 错误
-
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 )
- 正确
- 错误
-
漫无目的地幻想也可以看作问题解决。 ( )
- 正确
- 错误
-
专家型教师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些什么。 ( )
- 正确
- 错误
-
高智商一定有高创造性。 ( )
- 正确
- 错误
-
自我控制法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 ( )
- 正确
- 错误
-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后面。 ( )
- 正确
- 错误
-
下列哪些强化程式是延缓式强化( )。
- A.定时距式
- B.变时距式
- C.定比率式
- D.变化率式
- E.每次都给学生强化
-
可以把图式看成概念,因为它们都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 ( )
- 正确
- 错误
-
以下属于退行的有( )。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B.考试不及格就在老师面前哭闹撒娇 ,
- C.因不满弟弟、妹妹的出生而尿床
- D.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不可爱
- E.恋爱受挫后,想象自己是个英俊的小伙
-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有( )。
- A.社会组织
- B.行为
- C.物
- D.自然人
- E.精神产品
-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 )。
- 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进行的
- B.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 C.强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 D.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
- E.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
下列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
- A.演唱
- B.文学创作
- C.打球
- D.顺应
- E.评价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规范,包括( )。
-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 B. 口头的规范
-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 D.成文的正式规范
- E.书面规范
-
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 )。
- A.符号学习
- B.上位学习
- C.下位学习
- D.并列结合学习
- E.概念学习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 )。
- A.发现教学
- B.程序教学
- C.情境教学
- D.合作学习
- E.掌握学习
-
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包括( )。
- A.掌握学习
- B.发现学习
- C.个别指示教学
- D.个人化教学系统
- E.观察学习
-
内部学习动机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是(’ )。
- A.兴趣
- B.态度
- C.求知欲
- D.价值观
- E.好奇心
-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 )。
- A.接受
- B.反应
- C.形成价值观念
-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 E.价值体系个性化
-
桑代克通过研究发现,动物的学习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 )。
- A.准备律
- B.反馈律
- C.练习律
- D.效果律
- E.惩罚律
-
根据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内涵包括( )。
- A.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 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
- C.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 D.学习是身心成熟的结果
- E.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
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的特点有 ( )。
- A.独立意识日趋强烈
- B.自我评价成熟
- C.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 D.有较强的自尊心
- E.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
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的特征有( )。
-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 D.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
- E.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
-
各种测验中的客观题包括( )。
- A.选择题
- B.填空题
- C.是非题
- D.论文题
- E.匹配题
-
睡眠障碍包括( )。
- A.失眠
- B.过度嗜睡
- C.睡行症
- D.夜惊
- E.梦魇
-
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触类旁通,表明其思维有( )。
- A.灵活性
- B.创新性
- C.流畅性
- D.变通性
- E.新异性
-
操作技能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 )。
- A.外显性
- B.客观性
- C.展开性
- D.观念性
-
现有的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有( )。
- A.桑代克的联结说
- B.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D.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 E.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是 ( )。
- A.同伴群体
- B.认知失调
- C.态度定势.
- D.道德认知
- E.社会风气
-
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因而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 )。
- A.形象概括
- B.理性概括
- C.表象概括
- D.感性概括
-
自我意识进入社会自我阶段是在( )以后。
- A.3岁
- B.5岁
- C.7岁
- D.11、12岁
-
( )等人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 A.波斯纳
- B.科顿
- C.布鲁巴奇
- D.加涅
-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 A.学生
- B.教师
- C.教学过程
- D.学习过程
-
小丁原来很怕见陌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丁身上发生了( )学习。
- A.智慧技能
- B.认知策略
- C.态度
- D.言语信息
-
为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并确立了学科体系的是( )在1903年发 表的《教育心理学》
- A.桑代克
- B.冯特
- C.华生
- D.苛勒
-
“功能固着”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 A.邓克尔
- B.陆钦斯
- C.托兰斯
- D.西蒙
-
按认知与期待理论,( )。
- A.动机力量 = 效价×期待
- B.动机力量 = 抱负×期待
- C.动机力量 = 效价×目标
- D.动机力量 = 抱负×目标
-
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 A.自主感
- B.主动性
- C.勤奋感
- D.自我同一性
-
学生将茄子、白菜、菠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
- A.符号学习
- B.连锁学习
- C.概念学习
- D.辨别学习
-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 A.学生的学习
- B.教育措施
- C.学校环境
- D.学与教的规律
-
希望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力求得到本学期的奖学金,属于( )。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 B.近景直接性动机
- C.高尚的动机
- D.低级的动机
-
下列哪个过程属于问题解决?( ) .
- A.吃饭穿衣
- B.无目的地幻想
- C.猜谜语
- D.回忆电话号码
-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形成时期。
- A.情感
- B.意志
- C.个性
- D.伦理
-
( )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
- A.形象思维
- B.发散思维
- C.直觉思维
- D.常规思维
-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班杜拉称这种现象为( )。
- A.自我强化
- B.替代强化
- C.内部强化
- D.负强化
-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A.认知成分
- B.情感成分
- C.意志成分
- D.行为成分
-
常常用来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
- A.群体舆论
- B.群体规范
- C.群体凝聚力
- D.群体向心力
-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 )。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 B.集体促成的纪律
- C.自我促成的纪律
- D.任务促成的纪律
-
两种学习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 A.正迁移
- B.负迁移
- C.横向迁移
- D.纵向迁移
-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划可分为( )。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 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教师( )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 A.记忆
- B.思维
- C.想象
- D.观察
-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 A.认知结构
- B.价值体系
- C.观念系统
- D.策略框架
-
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 A.定势现象
- B.迁移现象
- C.记忆现象
- D.创造性
-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动机理论为( )。
- A.强化理论
- B.需要层次理论
- C.成就动机理论
- D.成败归因理论
-
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的迁移理论是( )。
- A.形式训练说
- B.共同要素说
- C.经验类化说
- D.关系转换说
-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
- A.特级教师
- B.教学熟手
- C.优秀班主任
- D.专家型教师
-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 )。
- A.指导教学
- B.发现教学
- C.情境教学
- D.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