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A级)模拟试题(1)
-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
要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必须掌握和运用哪些感知的规律?
-
简述超常儿童智力超常的主要条件。
-
简述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
简述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
-
简述柯尔柏格道德发展论给予教师的启示。
-
简述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原则。
-
创造性思维
-
禀赋优异儿童
-
疲劳
-
___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
-
__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
-
学习目标
-
经典条件反射与_____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
-
_____ 的结果不仅使识记和保持更加容易,而且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
加涅认为,课堂教学应以_____为中心,而不是以言语信息或认知策略为中心。
-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中,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组织形式分成_____和个别化教学。
-
知识巩固的途径有( )
- A.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 B.使用简单重复感知的方法
- C.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 D.动用记忆规律,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 E.合理地组织复习
-
一般来说,我们对一切的机能发展是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到的,都是由_____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
-
只有教育心理学把_____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内核。
-
组成课的要素有。( )
- A.教室
- B.一段时间
- C.教师和学生
- D.师生相互作用
- E.教材
-
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有( )
- A.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 B.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
- C.言语的指导
- D.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 E.学生的智力技能
-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 A.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 B.学习材料的性质
- C.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 D.年龄特征
- E.智力水平
-
根据学习中所要认识的联系和关系的不同,可以把理解分为( )
- A.对言语的理解
- B.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 C.对事物类属的理解
- D.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 E.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
皮亚杰认为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基本的行为倾向,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 贯系统的倾向被称为( )
- A.组织
- B.适应
- C.同化
- D.顺化
-
教学设计工作中的中心是( )
- A.老师
- B.学习者
- C.研究者
- D.领导
-
未经强化丽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为( )
- A.消退
- B.恢复
- C.类化
- D.分化
-
一个学生对另一个蛮横学生不满,但却在并无过错的弱小学生或朋友身上发泄不满。这种现象属于( )
- A.压抑
- B.投射
- C.回归
- D.移置
-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的学习是( )
- A.代表性学习
- B.概念学习
- C.命题学习
- D.下位学习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 A.生存的需要
- B.归属的需要
- C.尊重的需要
- D.自我实现的需要
-
“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予成长的过程.”这是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 )
- A.希尔加德
- B.加涅
- C.潘菽
- D.邵瑞珍
-
射箭、按电钮、发扑克牌等技能属于( )
- A.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 B.连续性动作技能
- C.操纵工具的动作技能
- D.不操纵工具的动作技能
-
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 )
- A.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 B.同化与平衡的过程
- C.分化与对抗的过程
- D.对立与统一的过程
-
围绕某学科内容中的一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而设计的学习包是( )
- A.录音练习册
- B.多媒体学习包
- C.自学课件
- D.导听教学
-
柯尔柏格认为道德发展依赖个人的( )
- A.认知能力的发展
- B.学习能力的发展
- C.自控能力的发展
- D.交往能力的发展
-
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是( )
- A.记忆强化
- B.记忆恢复
- C.记忆歪曲
- D.记忆量变
-
下列哪项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
- A.教育
- B.教学
- C.课
- D.学校教育
-
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遗忘曲线的是( )
- A.布鲁纳
- B.贾德
- C.桑代克
- D.艾宾浩斯
-
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是( )
- A.态度
- B.发展
- C.回归
- D.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