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深度预测卷(2)
-
案例中,学校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 A.受教育权
- B.人身自由权
- C.隐私权
- D.名誉权
-
回答下列各题。
某市一所初中在该市举办“绿色食品节”期间,利用学校地处市中心的位置,将操场改为临时停车场,并停止了校内一切体育活动。学校还组织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轮流疏导和看管车辆。该校校长认为这种做法既为学校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为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一举两得。
案例中,学校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 )
- A.将操场改为临时停车场
- B.停止校内一切体育活动
- C.组织教师疏导车辆
- D.组织高年级学生看管车辆
-
学校的做法违反了什么法律?( )
- A.《义务教育法》
- B.《教育法》
- C.《未成年人保护法》
- D.《教师资格条例》
-
若在“食品节”期间,学生由于疏导车辆造成人身伤害,( )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 A.校长
- B.学校
- C.教师
- D.市政府
-
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
- A.及时复习
- B.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 C.适当过度学习
- D.多种感官相互协调
-
在教育教学中应对小王进行一定的学习策略训练,在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时候,应遵循什么原则?( )
- A.主体性原则
- B.内化性原则
- C.特定性原则
- D.生成性原则
-
课后评价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相同。( )
- 正确
- 错误
-
回答下列各题。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考试临时抱佛脚违反了记忆规律,记忆规律是什么?( )
- A.先快后慢,不均衡
- B.先快后慢,最后忘完
- C.先慢后快
- D.不快不慢
-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
- A.时间
- B.识记材料的性质
- C.系列位置效应
- D.学习程度
-
以把图式看成概念,因为它们都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 )
- 正确
- 错误
-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整合阶段,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却有所增加。( )
- 正确
- 错误
-
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
- 正确
- 错误
-
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
- 正确
- 错误
-
早期格式塔的顿悟说没有强调过去经验在顿悟中的作用。( )
- 正确
- 错误
-
操作技能熟练阶段动作的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 (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功=力×距离”是解决问题学习。(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而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容易。( )
- 正确
- 错误
-
苛勒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是操作性学习。( )
- 正确
- 错误
-
新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
- 正确
- 错误
-
不能再现的内容仍可以再认,说明再认所要求的可利用性阈限水平较低。( )
- 正确
- 错误
-
记忆中的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不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中应用首尾时间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之类的事。( )
- 正确
- 错误
-
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关系。( )
- 正确
- 错误
-
一个教师经常思考“学生喜欢我吗”、“同学们怎样看待我”等问题,说明该教师已进人关注情境阶段。( )
- 正确
- 错误
-
加涅认为复述不仅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也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
- 正确
- 错误
-
自我控制法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 )
- 正确
- 错误
-
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无关。(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应采取( )措施提高课堂群体的凝聚力。
- A.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 B.培养群体认同感.
- C.规定群体单一思想,
- D.形成群体成员归属感
- E.给予学生赞许与鼓励,形成力量感
-
焦虑症的表现是( )。
- A.紧张不安
- B.忧心忡忡
- C.集中注意困难
- D.极端敏感
- E.难以做决定
-
训练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有( )。
- A.用途扩散
- B.过程扩散
- C.结构扩散
- D.方法扩散
- E.形态扩散
-
学生学习的内容有( )。
- A.知识技能的掌握
- B.学习策略的掌握
- C.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 D.道德品质的培养
- E.健康心理的培养
-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 A.激发求知欲
- B.提示教学目标、
- C.变化教学情境
- D.评定学习结果
- E.配合学生经验
-
根据问题的组织程度不同可以把问题分为( )。
- A.抽象问题
- B.排列问题
- C.转换问题
- D.结构问题
- E.无结构问题
-
与心智技能相比,操作技能的特点为( )。
- A.客观性
- B.外显性
- C.内隐性
- D.延展性
- E.展开性
-
下列属于非正式测验的是( )。
- A.观察
- B.谈话
- C.测验
- D.问卷
- E.案卷分析
-
垂直迁移的两种表现方式是( )。
- A.由内向外的迁移
- B.自下而上的迁移
- C.由外而内的迁移
- D.自上而下的迁移
- E.平行迁移
-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 )。
- A.认知失调
- B.家庭教养方式
- C.定势
- D.社会风气
- E.同伴群体
-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是( )。
- A.同伴群体
- B.认知失调
- C.态度定势
- D.道德认知
- E.社会风气
-
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
- A.桑代克
- B.苛勒
- C.华生
- D.布鲁纳
- E.奥苏伯尔.
-
桑代克通过研究发现,动物的学习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 )。
- A.准备律
- B.反馈律
- C.练习律
- D.效果律
- E.惩罚律
-
教师期望通过( )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 A.接受
- B.反馈
- C.输入
- D.认同
- E.输出
-
抑郁症的表现是( )。
- A.情绪消极
- B.消极的认识倾向
- C.动机缺失、被动
- D.躯体上疲劳、失眠
- E.生活的压力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下面所列能够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的学生要素有( )。
- A.年龄差异
- B.性别差异
- C.社会文化差异
- D.已有认知结构差异
- E.学习方式差异
-
品德与态度共同的成分是( )。
- A.认知
- B.情感
- C.意志
- D.行为倾向
- E.需要
-
动机的功能有( )。
- A.激活功能
- B.选择功能
- C.指向功能
- D.控制功能
- E.强化功能
-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
- A.自身成败经验
- B.替代经验
- C.情绪唤醒
- D.言语暗示
- E.个体的品德
-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
- A.形式训练说
- B.共同要素说
- C.经验类化说
- D.认知结构说
- E.关系转换说
-
由于反映活动形式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与程序性知识。
- A.陈述性知识
- B.实用性知识
- C.抽象性知识
- D.直观性知识
-
“闻一知十”属于学习中的( )现象。
- A.定势
- B.功能固着
- C.迁移
- D.创造性
-
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 A.内在动机
- B.外在动机
- C.交往动机
- D.无意识动机
-
(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 A.知识
- B.应用
- C.评价目标
- D.综合目标
-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
- A.发散思维
- B.推测与假设
- C.好奇心
- D.独立性
-
“功能固着”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 A.邓克尔
- B.陆钦斯
- C.托兰斯
- D.西蒙
-
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 )。
- A.模象直观
- B.实物直观
- C.形象直观
- D.感性直观
-
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 A.无目的地幻想
- B.穿衣等自动化操作
- C.比较
- D.发明创造
-
有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有关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 )。
- A.教学计划
- B.教学设计
- C.教学评价
- D.教学过程
-
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 )年出版。
- A.1903
- B.1913
- C.1924
- D.1930
-
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
- A.连锁学习
- B.概念学习
- C.辨别学习
- D.规则学习
-
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是( )。
- A.评价
- B.测量
- C.测验
- D.评估
-
(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地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 A.认知策略
- B.元认知策略
- C.管理策略
- D.调节策略
-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
- A.新理解
- B.新认知
- C.类比或图像
- D.不同认知
-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 )。
- A.敬业精神
- B.渊博的知识
- C.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 D.高超的能力
-
按认知与期待理论,( )。
- A.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 B.动机力量=抱负×期待
- C.动机力量=效价×目标
- D.动机力量=抱负×目标
-
以下情况中,属于肯定性训练的是( )。
- A.呈现厌恶刺激
- B.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 C.消除敏感反应
- D.消除肌肉紧张
-
在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逐渐关注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这时( )思潮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 A.行为主义
- B.认知主义
- C.人本主义
- D.建构主义
-
( )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 A.教师领导风格
- B.班级
- C.学校
- D.年级
-
( )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 A.抑郁
- B.强迫
- C.恐怖
- D.焦虑
-
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 A.获得
- B.消退
- C.泛化
- D.分化
-
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
- A.认知内驱力
-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 C.附属的内驱力
- D.求知欲
-
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 )。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常模参照评价
- D.标准参照评价
-
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
- A.中性反应
- B.条件反应
- C.无条件反应
- D.操作反应
-
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
- A.符号学习
- B.概念学习
- C.命题学习
- D.上位学习
-
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 A.抽象思维
- B.概括思维
- C.形象思维
- D.逻辑思维
-
如果一个人确信某种紧张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 ( )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 A.抑郁
- B.强迫
- C.恐怖
- D.紧张
-
教师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扮演了( )角色。
- A.“家长代理人”
- B.“知识传授者”
- C.“学生楷模”
- D.“纪律的维护者”
-
“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 )现象。
- A.刺激泛化
- B.刺激分化
- C.刺激比较
- D.行为强化
-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 A.学生
- B.教师
- C.教学过程
- D.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