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3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命题预测(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以上情景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学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要尊重学生 
    • B.中小学存在的这种不尊重学生而又司空见惯的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 
    • C.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存在尊重学生的问题 
    • D.“坏学生”就是要让他逃离学校 
  2.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 

    • A.深人了解学生,找出问题背后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 B.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 C.任其自然,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 D.用更加严厉的方法对待这个“坏学生” 
  3.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 题。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中两名学生因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竞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l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3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并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 并说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 “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以上案例说到的事实是( )。 

    • A.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逃学 
    • B.9岁的小男孩被评选为“坏学生” 
    • C.学校的一个班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坏学生” 
    • D.班主任虽然认为评选“坏学生”不对,但仍然执行学校的决定 
  4. 材料中班主任的错误之处在于( )。 

    • A.错误地运用了学生互评的作用 
    • B.违反了德育过程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 C.不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消除 
    • D.违背了德育过程中的尊重性原则 
  5. 对于厌学的儿童可以采取( )。 

    • A.教育治疗 
    • B.家庭治疗 
    • C.社会治疗 
    • D.观察法 
  6.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金明厌学是因为( )未得到满足。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爱与归属的需要 
    • D.审美的需要 
  7.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整合阶段,各动作成分问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却有所 

    增加。 ( ) 

    • 正确
    • 错误
  8.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 题。

    金明小时候总是生病,常影响功课,但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同学们都说他有传染病,老师也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醒他该到医院去彻底检查一下。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躲着他。在这种气氛中,他形成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也成了班上比较差的。 

    案例中,金明为什么会厌学?( ) 

    • A.同学不接纳他 
    • B.总生病 
    • C.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提醒他彻底检查,挫伤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 D.有传染病 
  9. 厌学的表现有( )。 

    • A.学习动机缺失 
    • B.学习兴趣下降 
    • C.敏感 
    • D.犹豫 
  10. 课堂练习时,专家型教师要求学生作业时安静,并把这看作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 

    ( ) 

    • 正确
    • 错误
  11.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 ) 

    • 正确
    • 错误
  12. 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 ) 

    • 正确
    • 错误
  13. 实验法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控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测试 

    者心理活动的表现方法。 ( ) 

    • 正确
    • 错误
  14. 列提纲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常用方式。 ( ) 

    • 正确
    • 错误
  15. 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知觉水平的概括。 ( ) 

    • 正确
    • 错误
  16. 教育过程中应奖励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 ( ) 

    • 正确
    • 错误
  17.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 ) 

    • 正确
    • 错误
  18. 对于不成熟的学习者,通过锥形顶端的“言语符号”进行阅读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 ) 

    • 正确
    • 错误
  19.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 

    • 正确
    • 错误
  20. 头脑风暴法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 ) 

    • 正确
    • 错误
  21. 群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有否的重要标志。 ( ) 

    • 正确
    • 错误
  22.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外而内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 ) 

    • 正确
    • 错误
  2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味着教授学习策略能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 ) 

    • 正确
    • 错误
  24. “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 ) 

    • 正确
    • 错误
  25. 生成性学习是复述策略常用的学习模式。 ( ) 

    • 正确
    • 错误
  26. 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问题解决的能力。 ( ) 

    • 正确
    • 错误
  27. 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多用。 ( ) 

    • 正确
    • 错误
  28.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 ) 

    • 正确
    • 错误
  29.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 

    • A.兴趣 
    • B.学习需要 
    • C.态度 
    • D.学习期待 
    • E.学习自觉性 
  30. 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 )。 

    • A.设置学习目标 
    • B.阅读时对注意力加以跟踪 
    • C.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 E.分析如何完成任务 
  31.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 ) 等阶段。 

    • A.关注生存 
    • B.关注情境 
    • C.关注学生 
    • D.关注自我 
    • E.关注他人 
  32.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 A.年龄差异 
    • B.智力差异 
    • C.群体差异 
    • D.个体差异 
    • E.性格差异 
  33. 美国的柯克将弱智儿童分为三类,即( )。 

    • A.可教育的智力落后 
    • B.可训练的智力落后 
    • C.不可训练的智力落后 
    • D.较严重的智力落后 
    • E.严重的智力落后 
  34. 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 

    • A.反思日记 
    • B.详细描述 
    • C.交流讨论 
    • D.行动研究 
    • E.探索研究 
  35. 在学习一份书面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 A.结尾部分 
    • B.都一样 
    • C.开始部分 
    • D.中间部分 
    • E.不一定 
  36. 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包括( )。 

    • A.认知发展水平 
    • B.态度定势 
    • C.同伴群体 
    • D.社会风气 
    • E.家庭教养方式 
  37. 根据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内涵包括( )。 

    • 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 B.学习变化是短暂的 
    • C.学习是反复经验引起的 
    • D.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 E.学习是身心成熟的结果 
  38. 期待包括( )。 

    • A.过程期待 
    • B.结果期待 
    • C.方法期待 
    • D.效能期待 
    • E.自我期待 
  39.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上是同步进行的 
    •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0. 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 )。 

    • A.课堂自然条件 
    • B.师生关系 
    • C.教学设施 
    • D.上下级关系 
    • E.空间布置 
  41.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即( )。 

    • A.给定的条件 
    • B.不定的过程 
    • C.要达到的目标 
    • D.多变的方法 
    • E.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2. 品德培养的策略主要有( )。 

    • A.晓之以理 
    • B.动之以情 
    • C.导之以行 
    • D.引起共鸣 
    • E.落实行动 
  43.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 

    • A.教师的领导风格 
    • B.班级的规模 
    • C.班级的性质 
    • D.学校的规章 
    • E.对教师的期望 
  44.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 

    • A.教学事项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情境 
    • D.教学媒体 
    • E.教学目的 
  45.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 )。 

    • A.爱国主义情感 
    • B.集体主义情感 
    • C.义务感和责任感 
    • D.事业感 
    • E.自尊感和羞耻感 
  46.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 )过程。 

    • A.渐进的 
    • B.有目的的 
    • C.盲目的 
    • D.尝试一错误的 
    • E.飞速的 
  47. 发展性心理教育主要是( )。 

    • A.提高性的 
    • B.矫正性的 
    • C.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 
    • D.面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 
    • E.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48.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 A.行为矫正 
    • B.学会适应 
    • C.克服障碍 
    • D.学会调适 
  49. 如果希望有创造力,就必须具备哪些知识?( ) 

    • A.网络化的陈述性知识 
    • B.相对自动化的技能 
    • C.受意识控制的策略性知识 
    • D.学科知识 
    • E.科学知识 
  50. 教学过程的首要事件是( )。 

    • A.引起学生注意 
    • B.揭示教学目标 
    • C.适时给予反馈 
    • D.评定学习结果 
  51. 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 

    • A.指向功能 
    • B.激活功能 
    • C.强化功能 
    • D.调节与维持功能 
  52. 下列( )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 A.认识定义的符号 
    • B.熟练的运用定义 
    • C.叙述定义的含义 
    • D.背诵定义 
  53. 先行组织者技术一般用于( )。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合作学习 
    • D.掌握学习 
  54.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精细加工策略 
    • B.组织策略 
    • C.复述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55. 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的影响是( )。 

    • A.一般迁移 
    • B.特殊迁移 
    • C.负迁移 
    • D.垂直迁移 
  56. 某教师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研究本地区十几所学校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 

    • A.实验研究 
    • B.个案实验 
    • C.描述性研究 
    • D.实验室实验 
  57. 内化指在思想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 

    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 A.认知结构 
    • B.价值体系 
    • C.观念系统 
    • D.策略框架 
  58.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 )。 

    • A.语义 
    • B.概念体系 
    • C.视像和声像 
    • D.图式 
  59.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是( )。 

    • A.加涅 
    • B.布卢姆 
    • C.波斯纳 
    • D.罗森塔尔 
  60. 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 )。 

    • A.符号学习 
    • B.下位学习 
    • C.上位学习 
    • D.并列结合学习 
  61.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 

    • A.关键期 
    • B.守恒期 
    • C.转折期 
    • D.过渡期 
  62. 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 

    • A.班级规模 
    • B.班级性质 
    • C.班级类型 
    • D.班级特征 
  63. ( )是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觉,进人到他的内心世 

    界之中。 

    • A.关注 
    • B.尊重 
    • C.真诚 
    • D.同感 
  64. 从整体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 )。 

    • A.二年级(8岁左右) 
    • B.三年级(9岁左右)
    • C.四年级(10岁左右)
    • D.五年级(11岁左右)
  65. 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 

    • A.连锁学习 
    • B.概念学习 
    • C.辨别学习 
    • D.规则学习 
  66.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 )。 

    • A.分化 
    • B.泛化 
    • C.消退 
    • D.遗忘 
  67. 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最佳动机激起水平是( )程度的。 

    • A.较高 
    • B.较低 
    • C.中等 
    • D.一般 
  68.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 )。 

    • A.直接强化 
    • B.自我强化 
    • C.负强化 
    • D.替代强化 
  69.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70.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班杜拉称这种现象为( )。 

    • A.自我强化 
    • B.替代强化 
    • C.内部强化 
    • D.负强化 
  71. 根据强化的目的和性质,强化可分为( )。 

    • A.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 B.正强化和负强化 
    • C.自然强化物和人为近似强化物 
    • D.强化和惩罚 
  72. 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 

    • A.3~5岁 
    • B.5~7岁 
    • C.8~10岁 
    • D.11~13岁 
  7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74. 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在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后才发生迁移。这是( )。 

    • A.一般迁移 
    • B.同化迁移 
    • C.顺应迁移 
    • D.重组迁移 
  75. 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是( )。 

    • A.复述策略 
    • B.组织策略 
    • C.计划策略 
    • D.调节策略 
  76. 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消退 
    • D.惩罚 
  77. 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 

    • A.活动定向阶段 
    •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 C.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 D.外部言语动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