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命题预测试卷(3)
-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
简述教师成长的过程。
-
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
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
-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
-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简述正确学生观的内容。
-
知识学习的类型有__________、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
过度学习达到_____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
-
__________是原有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
观察学习和__________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
-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__________和教学环境等。
-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知识分为__________和程序性知识。
-
______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__________、概括化理论和关系转换理论。
-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
-
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心智技能分为智慧技能和__________两种。
-
_________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
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
-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__________评价。
-
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__________。
-
数学学习中数字运算影响到字母运算的学习,此为__________迁移。
-
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
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__________。
-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生命早期的某个时期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中被称为__________。
-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__________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_________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
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
- A.上位学习
- B.下位学习
- C.并列结合学习
- D.归属学习
-
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 )
- A.一览表
- B.双向表
- C.模型图
- D.网络关系图
-
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 A.牢记题目内容
-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
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 A.权威型
- B.放任型
- C.民主型
- D.专制型
-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 A.相应的背景知识
- B.概括水平
- C.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
- D.A、B和C
-
以守恒观念的形成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 )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 B.变式法
- C.比较法
- D.直观法
-
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
- A.相关学科知识
- B.教育学知识
- C.心理学知识
- D.专业知识
-
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这是一种( )
- A.正迁移
- B.负迁移
- C.顺向迁移
- D.逆向迁移
-
一般来说,新手老师在班级秩序管理方面,大多偏向( )管理。
- A.预防性
- B.攻击性
- C.支持性
- D.矫正性
-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
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 )
- A.焦虑症
- B.强迫症
- C.恐怖症
- D.人格障碍
-
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习教育服务。(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 A.人本主义
- B.行为主义
- C.认知心理学
- D.信息论
-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更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
- A.系统性
- B.预见性
- C.结构性
- D.实效性
-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 )
- A.动态性
- B.静止性
- C.相对性
- D.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