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考前押题密卷(7)
-
根据材料回答1~2题:
以前学校评先进、选“三好生”,总是依据教师的标准,主要靠教师去发现大家的优点,这样不免会有遗漏。一位教师决定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制定标准,自己选择荣誉称号,具体做法是每人在纸上按“最希望得到”、“希望得到”、“认为自己能得到”3个层次各写一个荣誉称号,在每个称号旁注明获得这个称号的标准,这个称号的标准不少于3条。教师说,在新学期中,只要每位同学刻苦学习,达到自己定下的标准,期末肯定会得到奖励。
你赞成这位教师的做法吗?( )[单选题]
- A.赞成
- B.不赞成
-
应当如何评价这位教师的做法?( )[不定项选择题]
- A.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 B.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 C.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 D.使班级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
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材料回答1~2题: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起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这位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 )[不定项选择题]
- A.不尊重学生
- B.过于自信
- C.对待质疑学生一棒喝退
- D.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这位老师的行为违反了下列哪些教学原则?( )[不定项选择题]
- A.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
- B.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 C.巩固性原则
-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智育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
- 正确
- 错误
-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种,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而教学同智育是相同的。( )
- 正确
- 错误
-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锻炼法。( )
- 正确
- 错误
-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 正确
- 错误
-
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技术职业。( )
- 正确
- 错误
-
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于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小班。( )
- 正确
- 错误
-
衡量人们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是道德情感。( )
- 正确
- 错误
-
一个好的班集体必须具备明确的共同目标。( )
- 正确
- 错误
-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完全的教育的结果,”这是柏拉图的言论。( )
- 正确
- 错误
-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这一概念产生于个别教学制。( )
- 正确
- 错误
-
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措施有( )。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
- 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
- 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
- C.人类生存的需要
- 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 E.社会安宁的需要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E.个别差异性
-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 )。
- A.内发论
- B.动机论
- C.外铄论
-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
- A.可行性参观
- B.准备性参观
- C.现实性参观
- D.并行性参观
- E.总结性参观
-
“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
- A.遗传的作用
- B.教育的价值
- C.家庭的影响
- D.文化的功能
- E.人的能动性
-
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 C.对个性的理解
-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 E.对集体的看法
-
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观点的人物有( )。
- A.孟子
- B.荀子
- C.华生
- D.格塞尔
- E.洛克
-
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 B.公益性和免费性
- C.科学性
- D.国际性
- E.终身性和未来性
-
下列属于教学活动的是( )。
- A.课前准备
- B.上课
- C.练习
- D.评定E.作业
-
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 )。
- A.3岁
- B.5岁
- C.7岁
- D.9岁
-
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
- A.做好管理工作
- B.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 C.提高学生成绩
-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儿童发展的源泉是( )。
- A.儿童主体的活动
- B.机体的结构和功能
- C.家庭和社会教育
- D.社会环境
-
学生的个别差异给劳动造成了( )。
- A.复杂性
- B.创造性
- C.示范性
- D.长期性
-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均衡性
- D.差异性
-
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 A.文化教育
- B.科技发展
- C.计划生育的实施状况
- D.基础教育的状况如何
-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 A.1904年
- B.1922年
- C.1949年
- D.1986年
-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 A.开设哪些科目
-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
马卡连柯认为,适宜作为“教育主体”的是( )。
- A.学生个体
- B.学生集体
- C.教师个体
- D.教师集体
-
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的是( )。
- A.儒家
- B.墨家
- C.道家
- D.老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颁布于( )年。
- A.1980
- B.1986
- C.1995
- D.1998
-
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
- A.教师
- B.学生
- C.少先队组织
- D.学校管理人员
-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 C.没有效果的时期
- D.最不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
- A.熟悉教材
- B.分析教材
- C.巩固知识
- D.理解教材